“塑料大王”转行种草莓
11月27日,走进顺平县李千户村的保定岩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草莓种植基地内,只见100座现代化钢构大棚有序排列,非常壮观。大棚里立体种植的草莓已经开花,预计元旦便可上市,正好赶上消费旺季。 “仅北京、石家庄、廊坊等地的十几个固定客户就预订了70%的产量,剩下的也已经有销路了。”该公司总经理刘雪松指着办公桌上阿里巴巴盒马鲜生平台传来的采购意向书,高兴地说:“看来转型投资扶贫产业,发展高效农业的路子走对了,但没想到市场会这么火。” 塑料加工是顺平县的传统产业。刘雪松19岁便从李千户村来到县城,从事塑料加工业,短短五六年时间,他便创办了环保塑料制品生产企业——东禾塑业。目前,该公司年产值过亿元,他因此被当地村民称为“塑料大王”。近年来,环保的压力越来越大,东禾塑业3年来投入500多万元用于环保改造,每年的环保运营成本达130万元。“企业的利润率越来越低,迫使我一直在琢磨如何转型发展。”刘雪松说。 李千户村是个贫困村,全村有858户、2537人,人均耕地1.6亩,村里种植草莓有30多年的历史。然而,由于分散种植,形不成规模,只能靠商贩上门收购或到周边集市售卖,价钱卖得非常低。发展高峰时,几乎家家种草莓,而现在全村种植户不过二三十户,村民大多外出打工谋生。 在脱贫攻坚中,顺平县大力发展特色扶贫产业,打造“一乡一品”,一直想为家乡脱贫出点力的刘雪松从中看到了草莓种植业在当地的发展机遇。2018年3月,他在李千户村注册成立保定岩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投资300万元,以每亩1200元的价格流转土地100亩,建起33个现代化钢结构大棚,开始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种植草莓。 由于该公司的产品口感好、标准统一、质量可溯源,当年冬季草莓一上市就受到市场好评。该公司和北京华联超市以及淘宝、京东等平台建立起稳定的联系,通过他们直接对接市场终端,产品供不应求。刘雪松说:“平均亩产5000斤,平均每斤15元,最高时每斤能达到35元,每亩纯效益起码在两万元以上。” 今年,顺平县将该公司的草莓种植基地列为“一乡一品”特色扶贫产业项目,以扶贫产业资金入股,帮助公司扩大规模。目前,基地共流转土地500亩,大棚数量发展到100个,成为我省最大的草莓种植基地;产品通过绿色认证,现正在进行有机认证。眼下,基地内的草莓还没上市,京津冀等地大的超市和一些网络平台便纷纷预订。 在一座大棚内,建档立卡贫困户李新玉和一些村民正在打理草莓。她说:“家里的3亩半耕地全都流转到基地,每年收入4200元;县里的产业扶贫资金入股基地,家里每年分红587元;我们两口子都在基地上班,每年工资收入6万多元。现在的日子可是滋润了。”据介绍,基地带动当地就业人数达到了200人,年人均工资在6000元以上。 “有政策支持,势头这么好,明年我还要再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带动更多的乡亲增收。”刘雪松说。 |
关键词:种植业,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