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长城网 >> 河北精准扶贫网 >> 扶贫榜样

产业扶贫拔穷根 资产收益结富果——看威县如何实现整体脱贫“摘帽”

来源: 长城网 作者:吴新光 2018-10-11 09:48:19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林业专家为威县梨农讲解梨树修剪技术。吴新光 刘永格 摄

  长城网讯(记者 吴新光 通讯员 赵国华 刘永格 李静娴)“政府把给俺的扶贫资金变成股金,入股德青源公司,前年俺老两口领了300元分红,去年领了500元,今年估计会更多!”说起这两年的变化,威县固献乡沙河王庄村73岁的村民邢怀信喜上眉梢。

  威县“四不靠两没有”(不靠山、不靠海、不靠铁路、不靠大城市,地下没矿藏、地上没资源),2012年被确定为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当时全县贫困人口17.1万人,贫困发生率34.1%。

  6年来,威县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第一民生工程。积极探索利益联结机制,创新发展金鸡扶贫等资产收益扶贫模式,实现了产业对贫困村户的全覆盖。截至2017年底,全县贫困发生率降至1.17%。

  “要确保脱贫攻坚成果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威县县委书记安庆杰的话语掷地有声。9月29日,河北省政府发出通知,革命老区威县正式脱贫“摘帽”。

  培育富民产业特色梨果长成“致富果”

  金秋十月,瓜果飘香。

  “靠土地流转挣租金、入梨园打工挣薪金、入股分红挣红金,我们一家早就脱了贫。”威县贺营镇袁家庄村村民李秀红高兴地说。李秀红是袁家庄村秋月梨园的工人,一年四季都在梨园里忙活,边干活边负责技术指导。今年春天通过严格考试,她获得了“农民助理技师”的职称。

  袁家庄村位于威县西沙河畔,曾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以前日子不好过,只靠种地,一亩地收入大几百,多的时候千把块钱吧。那时候我们村太穷了,小伙子找不到媳妇,外村的姑娘不愿嫁到我们村。”李秀红说。

  2013年,威县把西沙河流域沙化土地开发作为扶贫攻坚的战略性举措,邀来国内顶尖的林果专家,实地调查、专题论证,确定了建设10万亩梨产业带的构想,启动了威县“西部大开发”。规划到2020年发展高标准梨园35万亩,涉及高公庄乡、侯贯镇、贺营镇等7个乡镇、104个行政村。如今,越来越多像李秀红一样的贫困户靠梨果产业实现了脱贫致富。

  威县坚持把发展产业作为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引导和支持每个有劳动能力的群众,依靠双手开创幸福生活。针对过去“一棉独大”、产业覆盖低的现状,威县统筹现代农业与扶贫开发,聘请中科院专家编制现代农业规划,高起点规划实施“三带三园”,即沿西沙河优质林果带、沿106国道设施蔬菜带、沿金沙河“南鸡北牛”畜禽养殖带,4.5万亩现代农业园区、君乐宝乳业园区、宏博肉食加工园区,覆盖了所有贫困村户和90%以上的行政村。

  资产收益扶贫,贫困群众捧上“金饭碗”

  引来一个项目,致富一方百姓。

  威县乐源牧业第一牧场、第二牧场均由君乐宝公司投资,目前已投入运行,奶牛存栏1.8万头,日产鲜奶220吨。“牧场员工有200多名,其中80%从当地农户中招聘,其中不少是贫困户。”乐源牧业第一牧场场长魏福国说,员工每月工资3000多元,给上五险一金,主要工作是饲养、挤奶等。

  “以前,俺们家一亩六分地,只种棉花,一年也就收入1600多块钱。”威县赵庄镇后南寺庄村贫困户孙幼云说,他的妻子智障、无劳动能力,女儿正在上小学,日子非常清苦。

  后来,孙幼云家的1.62亩土地流转到君乐宝乳品深加工项目,每亩可获租金900元。入股“金牛模式”后,2017年孙幼云家每人分红450元,共1350元。最可喜的是,土地流转后他成为乐源牧业第一牧场的员工,每月工资3000多元,他家彻底摘掉了“贫困帽”。

  赵庄镇党委书记岳朝轩介绍说,所谓“金牛模式”,同“金鸡模式”类似,也是一种资产收益扶贫模式。依托君乐宝乳品深加工项目,将贫困户的扶贫资金注入合作社后,入股到县农投公司,作为项目资本金。县农投公司争取国开行贷款,建设厂房。引进龙头企业君乐宝租赁经营,租赁费用为投资额的10%,用于还本付息、入股分红和贫困村公益事业。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鼓励并优先安排到龙头企业工作。

  9月13日下午,记者看到,在威县乐源牧业第一牧场北侧,君乐宝乳品深加工项目主体工程已经完工,预计11月将建成投产。虽然君乐宝乳品深加工项目还未正式投产,但建档立卡贫困户却已经享受到土地流转、扶贫资金入股分红等收益,这让众多贫困户捧上了资产收益扶贫“金饭碗”。

  在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中,威县坚持政府、银行、企业、农村、农户“五位一体”协调联动,探索出国企融资建厂、扶贫资金入股、企业租赁经营、贫困群众分红、集体经济受益的“德青源金鸡”“君乐宝金牛”模式;分户入股、保底分红、保险保障、集体受益的宏博“白羽肉鸡”模式;龙头建园区、农户小业主的“威梨”模式;集体整合土地、企业规模经营、农户入股分红、溢出效益共享的“根力多”模式。这五大资产收益扶贫模式,已覆盖14655名贫困群众,去年每人分红450元以上。

  构建长效机制小康路上不让一人掉队

  赵村镇前南寺庄村贫困边缘户尹广勋,得了一场大病,看病前后总花费114740元,今年3月份出院,医保报销后自付费用是23336元,由防贫险赔付的金额共6400.8元,他自己只需掏16935.2元。防贫保险的介入,让尹广勋并不富裕的家庭避免了重新返贫。

  威县县长商黎英说:“自开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以来,国家有专门的扶贫政策支持贫困户脱贫致富,可是处于贫困边缘的人群却缺少保障,容易因病、因灾、因学致贫或返贫。”

  “大病一场,小康泡汤”。因灾致贫、因病返贫成为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

  威县积极探索建立精准防贫长效机制,在努力消除贫困存量的同时,主动控制贫困增量,为全县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3200元且低于4000元的临界贫困边缘群众购买防贫保险。2017年,防贫保险惠及329名边缘群众、获益125.67万元。

  “我们在全省率先研发大数据平台,做到识别、退出‘过程留痕’,做到逐户甄别,精准施策。”威县脱贫办常务副主任祁洪雷介绍,针对贫困群众不同致贫原因,威县采取了多种帮扶措施,因地制宜,一户一策,实行产业帮扶、政策兜底、医疗救助。威县财政出资为建档立卡贫困群众购买商业补充保险,去年商业补充险惠及1720名贫困群众、获益77.78万元。创新“五个一批(普通住院治疗一批、重大疾病救助一批、慢性病救助一批、家庭病床管理一批、家庭医生签约一批)”管理服务。

  威县县委书记安庆杰说,脱贫“摘帽”不是最终目的,让革命老区人民过上美好富裕生活才是我们的不懈追求。脱贫攻坚着眼“后三年”、更瞄准“三年后”,坚持绿色引领,促进产业振兴,探索创新群众增收和扶贫脱贫长效机制,小康路上决不让一名贫困群众掉队。

关键词:产业扶贫,资产收益,革命老区

责任编辑:郭晓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