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办实事 七年扶贫情

来源: 河北日报 作者:乔宾娟 2019-07-15 09:53:00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史彦昌(左)在前杨村与村民交流。记者乔宾娟摄

  [奋斗者说]

  “从2012年起至今,我已在扶贫一线工作7年。扶贫工作很难很苦,面对的都是让人发愁、焦虑的事。可每当为百姓办了实事,解了难题,看到他们脸上露出的笑容,我心里比吃了蜜还要甜,干劲也更足了。”——史彦昌

  □记者乔宾娟

  在扶贫一线工作7年,邯郸广播电视台副台长史彦昌获得多项荣誉:在魏县扶贫3年,先后获得邯郸市、河北省、全国扶贫先进个人称号。2016年至今在大名县担任驻村工作队队长兼第一书记后,又被评为邯郸市、河北省优秀驻村第一书记,大名县委、县政府授予他“扶贫功臣”称号……

  面对荣誉,史彦昌说:“三个奖章不如一个老乡。作为一名党员,我应当挑起这副重担,只有老百姓满意了,工作才算做好了。”

  前杨村的笑声

  6月12日,骄阳如火。经过两个半小时的奔波,史彦昌从单位开会后返回大名县前杨村。

  村委会在村北边,两位同事正忙着布置展板。下车后,史彦昌和同事们交流了一下当天工作,就回驻地准备资料。从村委会到驻地大约1000米路程,中间穿过两条街。看到史彦昌,村民们热情地和他打着招呼。

  “麦子都收完了吧?”看到村民宗向朝的母亲和妻子在门口“掐麦穗”,史彦昌走进宗家,一边翻看院里的麦子一边问。听到说话声,宗向朝从屋里走出来,连声说:“收完了收完了,产量不低呢。”

  谈起这几年的光景,67岁的宗向朝有些激动。他妻子前几年到省医院做手术花了好几万元,家里经济压力很大,“后来农合报销了大部分医疗费用,可是老伴还是得一直吃药,要不是史书记来后经常鼓励我,我真是打不起精神。”宗向朝说,现在家里种着7亩地,他和妻子、老母亲每月都有养老金,“工作队还安排我在村子里干些零活儿,每年家里的收入也近万元了,日子轻松多了。”

  在张书芬家门口,她儿媳张英霞正抱着孩子在门口玩。“结婚那年,一到他们村我就后悔了,这是啥道啊,凹凸不平的,一下雨又是水又是泥,根本没法出门。”张英霞告诉记者,现在工作队把路修好了,往哪儿走都方便。

  路上还遇到了49岁的王成方,老远就和史彦昌打招呼。前几年他父亲瘫痪在床,媳妇有精神问题,俩孩子正上学,“累得我多次想自杀”,王成方说:“扶贫工作队来后,帮助我入了鸡棚的股,每年有分红,孩子上学加入了雨露计划,媳妇脑出血住院花了几万元,国家都给报销了,现在感觉生活可有奔头了!”

  一路上,史彦昌见到村民都要聊上几句。他说,这也是每次把车停到村委会那边的原因,走路能了解不少情况,与村民说说笑笑也能拉近距离,做啥工作都方便。

  驻村“三把火”

  史彦昌还记得2016年2月刚到前杨村的第一天,不光街头恶臭的垃圾、坑洼的街道让他心凉,村民和村干部的脸上也看不到多少热情。“工作队来多了,都是见见面就走,村里啥变化也没有,大家心就凉了。”60岁的村支书宗麦藏说,老史来的第一天就和别人不一样,“白天到后就住下了,晚上就召集村干部开会了解情况。”

  前杨村是大名县最偏远的一个村庄,紧邻河南省南乐县,村里没有集体收入,环境脏乱差,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史彦昌说,当天晚上他们就做出决定,先改变村庄环境,清理村里的“垃圾山”。

  第二天一早,史彦昌带着工作队、村干部开始清理垃圾,铲车装,三马车拉……整整清理了三天,垃圾拉走70多车,村里一下子干净了许多。

  村庄偏僻,村民就医难。史彦昌找到25公里外的大名县医院,邀他们来村里为村民义诊。医院院长被史彦昌的热情感染,亲自带队来到前杨村,为100多位村民义诊。这是工作队来的第7天。

  村里路况差,商贩少,连卖馒头的都看不到,晚上更是黑咕隆咚。史彦昌到大名县交通、扶贫、农牧等部门求援。一个月后,一条1000多米的水泥路修好了。

  “三把火”烧过,村民们精神振奋了!“史书记他们是正儿八经给村里办实事来了!”大家议论道。

  趁热打铁,史彦昌和队员们迅速行动,把贫困户情况摸得一清二楚,“一户一策”“一人一策”引导脱贫。短短一年多时间,史彦昌带领工作队就在前杨村创下了骄人成绩:筹集资金850万元,硬化街道5800余米,改造电网14000米,新打深水机井2眼,铺设田间输水管道19007米,安装路灯76盏,粉刷墙面8000余平方米,修建文化广场2处,新建一所学校,新建村党群服务中心,还上了占地13亩的光伏发电项目……前杨村变了样。

  脱贫致富,发展产业是关键。史彦昌刚到前杨村时,村里什么副业也没有,只有村民王红勇家的鸡场里养着两千只鸡。“致富得有带头人”,史彦昌多次给王红勇做工作,鼓励他带领村里有能力的村民开展养殖,如今全村已发展6家鸡场,带动更多的村民致了富,也为一些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员提供了工作岗位。

  “要啃下脱贫这块硬骨头,就得拿出点儿愚公移山的精神!”为鼓励村干部和村民们树立脱贫致富信心,史彦昌带领大家去涉县后池村参观学习。如今,在后池精神激励下村里建起了塑料花、箱包、服装等多个微工厂。

  七年扶贫情

  史彦昌做事有一股韧劲儿。54岁的村民宗文京清楚地记得,村里安装新变压器时,那块地刚浇了水,泥泞得难以行走,史书记二话没说脱掉鞋袜就下了地……

  村里学校是危房,孩子们只能到外村上学。想翻建学校,可学校占用的是一户村民的地,需要先把地买下来。史彦昌一次次做村民工作,最终把地价从20万元降到4.5万元。“可这个钱村里也没有。”宗麦藏说,没想到老史当天晚上就赶回邯郸,把准备借给姐姐买车的钱拿了出来,第二天早上就交到了那位村民手里。

  “学校手续好不容易跑下来了,因为钱不到位动不了工,遭殃的是孩子们!”史彦昌说,村里没钱,他们想办法也得先把事情干了再说。

  “前杨村缺钱是暂时的,光伏发电每年将给村集体带来5万元收入,待其他产业做大做强后,不愁没有集体收入。”史彦昌的信心源于2012年到魏县开始的扶贫攻坚,“3年时间我们协调了1300万元资金,为村里修了路、通了自来水、安了智能电网、盖了新学校……村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也得到了宝贵的扶贫经验。”

  2018年,驻村扶贫轮换时,史彦昌主动申请继续留在了前杨村。“养鸡场、服装加工厂等产业都有发展的空间,还需要坚持不懈地做下去,”史彦昌下定决心,“要一直干到村里百姓致富为止!”

关键词:扶贫,榜样,第一书记

责任编辑:雷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