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群劲往一处使 乡村振兴正当时
5月1日,骆驼湾村迎来众多游客。河北日报记者 赵海江摄 5月1日,通往阜平县骆驼湾村的路上,小汽车排起长队;骆驼湾村口,“我们过上了好日子!”8个红色大字格外显眼;村里,锣鼓喧天,一盏盏大红灯笼高高挂起,一道道彩旗迎风飘扬,迎接着八方来客。 在骆驼湾村一号院,一拨又一拨游客涌进来。75岁的女主人顾宝青,给大家讲述着8年多前习近平总书记顶风冒雪来慰问时的情景:“总书记和我们拉家常,问我们一年挣多少钱,粮食够不够,生火的煤存了多少,小孩上学远不远……”“那时候日子穷,人均8分地,就种些玉米和土豆。想吃顿白面,得背着玉米去换。现在,吃啥那是天天不重样儿!” 来自石家庄的游客唐琳一边听着顾宝青的讲述,一边将墙上的老照片与眼前欣欣向荣的村景一一对应,感叹道:“怪不得这里去年人均收入超过15000元呢!” 骆驼湾村的街道,更是热闹。 硒鸽汤、烤硒鸽、卤鸽蛋……第二届硒鸽美食文化节热火朝天。近两年,骆驼湾村人将“旅游+美食”新业态发展得如火如荼,不仅有全鸽宴,还有太行小吃、高山林果等特色美食,满足游人味蕾的同时,乡亲们的腰包更鼓了。 “当地干部群众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硬是将破落的穷山村建成了美丽的度假区,展现出了‘团结就是力量’的新时代风采,值得我们这一代年轻人学习发扬!”骆驼湾村一日游,让唐琳感觉不虚此行。 沿太行山一路向南,临城县“绿岭·中国核桃小镇”,同样热闹非凡。 昔日的万亩荒岗,已变成名副其实的“绿岭”。微风拂过,山坡上的核桃树漾起层层绿波,新结出的核桃果如手指般大小,闪耀在浓密的枝叶间。 这里曾是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生前奋斗过17年的地方。从土地治理、种植方法、新品种选育到产品深加工,李保国为临城留下一整套的研究成果。 绿岭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高胜福说:“没有李保国教授,就没有绿岭公司的今天。李老师是名副其实的绿岭核桃之父。” 核桃小镇核心区建有一座以李保国命名的科技馆,馆前矗立着他的雕像。5月1日,逾千名游客来到李保国科技馆参观,不少人排队站在李保国雕像前鞠躬、献花。 “风雨同舟!这是李保国教授留给我们最深的感触。”公司总经理路京振说,李保国教授带领绿岭人一起开创了产业扶贫融合发展的新模式,写下了再造秀美山川的生态传奇。目前,核桃种植在临城县达到28万亩,带动了上万人脱贫致富。 核桃小镇集农耕采摘、养生度假、休闲娱乐、农业科普等功能于一体。今年,核桃小镇对住宿、餐饮等设施进行了升级打造,接待能力显著增强。“五一”期间,核桃小镇还组织了垂钓比赛、篝火晚会等活动。团建拓展、青少年研学、老年康养等人群纷纷预约进驻,多家旅行社也与绿岭公司合作,周边省、市游客纷至沓来。 格瑞童子军的吕亚锋教练说:“我们多次来这里开展研学活动,每一次都收获满满。” 前不久,临城县入选2021年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以全民增收为重点的乡村振兴行动同步加速。“从‘扶贫’到‘兴农’,我们专门成立了服务队,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继续为农民提供更好的服务。”绿岭李保国科技兴农服务队队长贾志华说,他们还与县职教中心合作,围绕果农具体需求,把课堂设在一线,面对面服务,点对点帮扶,让群众的“钱袋子”更鼓。 山坡上,核桃种植户申焕景忙着为核桃除草、浇水。“去年虽受气候影响,我也挣了六万多元。”他深情地说,“李保国教授给我们留下了一笔技术财富,我会继续按照他的要求管理好我的核桃树,并把技术传给更多的人。” 同一天,在内丘县岗底村,梯田吐翠,满山的苹果园里,不时看到果农们疏果的身影。 在岗底村的李保国先进事迹展览馆,不少游客趁着假期来这里学习。“愿做太行山上一棵树。我的根,永远扎在这里。”邢台市民李永华对李保国当年的话语赞叹不已,“李保国教授毕生致力于山区脱贫、农民致富,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5月1日晚,李保国教授的爱人郭素萍来到岗底村。2日一早,她直奔梁国军和杨双奎的果园。 梁国军的果园约5亩,去年挣了9万多元。眼下,在郭素萍教授和河北农业大学博士生刘洋现场指导下,他和杨双奎正在果园里打造一个“防护系统”。 “不仅可以防止鸟害、雹灾,还可以在夏天喷水降温,以免果实被太阳灼伤。”刘洋说,这套防护系统在山区还没有成熟经验,因此,这里也是一个“试验田”。 测量、挖坑、立桩、上网……“整个防护系统得经过10多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不能马虎。”梁国军说,岗底村这些年生态越来越好,鸟儿越来越多,被鸟啄食的苹果损失一年比一年大。加上岗底村有一条冰雹带,加强防护越来越有必要。 郭素萍教授说,这套山地果园防护系统不会对鸟儿造成伤害。试验成功后,会在全村乃至更广山区推广。 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岗底村党委书记杨双牛表示,李保国教授生前心里装的是一个大我、一个国家,“巍巍太行永远不会忘记这位可敬的英雄!” |
关键词:乡村振兴,骆驼湾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