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甜 日子更甜
四月的太行山,春意盎然,生机勃勃。 在赞皇县黄北坪乡松会村,成片的葡萄园依山势起伏,很是壮观。4月9日清晨,56岁的村民张淑珍早早来到自家葡萄园。“只要没有大灾,今年又会是一个丰收年!”看着刚刚抽出嫩芽的葡萄树,张淑珍满心欢喜。 松会村地处太行山南麓深山区,是水库移民村,耕地少,山地多。全村43户143口人曾有29户78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村子小、耕地少,种地还要靠天吃饭,日子过得能不紧巴?”贫穷长期困扰着张淑珍一家。 为了补贴家用,张淑珍在石家庄做了几年保姆,但好景不长,丈夫一场重病让她不得不辞工回家。“家里没有稳定收入,还要照顾生病的丈夫,日子一下子跌到了谷底。”那段时间,开朗爱笑的张淑珍变得满面愁容。 转机始于2016年。这一年,国网赞皇县供电公司驻村工作队来到松会村,给这个深山里的小村庄带来新的希望。 “松会村耕地少,山地多,但这里三面环山,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比起种庄稼,更适合种葡萄。”驻村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王软贞说。在对松会村的地理位置和土壤特点进行全面分析后,驻村工作队决定带领村民发展葡萄种植产业脱贫致富。 消息一传开,村民们议论纷纷,“种葡萄能致富?”“不种庄稼吃啥?”张淑珍心里也犹豫,“种庄稼咱有经验,但是种葡萄却一窍不通,能行吗?” 为了打消村民的顾虑,驻村工作队主动上门做工作,还邀请村民到秦皇岛、邢台等葡萄种植先进地区免费参观学习。 张淑珍报了名。“走出大山俺才明白,这葡萄里藏着大门道,种好了真能发家致富。”回村后,开了眼界的张淑珍不顾丈夫的反对,第一个报名种葡萄。当时,多数村民还在观望。 2016年秋天,张淑珍将家里的一亩二分地全部改种葡萄,“工作队请来专家教给我技术,县里补贴了一半的苗木钱,还免费安装了葡萄架。” 小小葡萄园成了张淑珍脱贫奔小康的寄托。除草、施肥、打尖、摘心、疏果、修剪……张淑珍几乎每天长在葡萄园里,像照顾孩子一样细心打理、守护着全家的希望。 同时,松会村的面貌也在悄然变化。驻村工作队从改善基础设施入手,硬化出村道路2940米,护地坝500米,还专门为游客修建了停车场。 2017年7月,一串串晶莹剔透的葡萄挂满藤架,张淑珍的葡萄园迎来大丰收。靠着村里和工作组的宣传,来采摘的游客络绎不绝,她当年就收入1万多元。“我算了笔账,这些地种玉米、小麦年收入不到3000元,种葡萄的收入是原来的好几倍。”尝到甜头的张淑珍又租了6分地,种上了夏黑、玫瑰香、美人指等高品质葡萄品种。当初反对她种葡萄的丈夫,态度来了个大转弯,开始为她“打工”,两口子一起打理葡萄园。 看到张淑珍种葡萄赚了钱,村里的乡亲们开始争相种葡萄,周边的白草坪、玉皇庙、石嘴头等村子也纷纷效仿。目前,以松会村为中心的葡萄产业带初步形成,种植面积1000多亩。靠着葡萄产业,2017年松会村整体脱贫出列,2020年村民人均年收入增加到6700多元。 “眼下,俺家种着将近两亩地的葡萄,年收入能有四五万元。俺家的葡萄甜,日子更甜!”手里有了钱,去年,张淑珍把老房子装修一新,还置办了全套的新家电、新家具。 采访时,张淑珍的微信消息提醒一直响个不停。原来,她通过微信、快手联系了不少客户,每年都会来她家的葡萄园采摘。虽然现在还不到采摘季节,但已有客户预约采摘。“现在流行线上销售,俺们得抓住这机会,好好利用越来越发达的网络。”张淑珍说,她不但建起了微信群,还有自己的快手号,粉丝有好几千。 日子越过越红火,张淑珍的想法也越来越多,“来采摘的人都喜欢吃农家饭,俺盘算着再开个农家乐。”张淑珍说,有党的好政策,有自己勤劳的双手,收入肯定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将来俺要买辆小轿车,带上一家子出去转一转、玩一玩。” “村里的葡萄产业要想再上台阶,还得延长产业链。”松会村党支部书记路彦菲说,松会村环境优美,又是通往嶂石岩景区的必经之路,村里正在跟驻村工作队一起谋划实施采摘、观光、休闲、农家乐为一体的葡萄特色产业,吸引更多的人来松会村采摘、休闲。 “已有村民嗅到了商机,先行一步开起了农家乐,年收入三四万元,俺们村的‘甜蜜事业’肯定一年比一年旺。”路彦菲说,松会村这个原来的贫困村,已经成了人人羡慕的“甜蜜村”。 临别前,张淑珍邀请记者7月份再来葡萄园看看,“到时候尝尝俺家的葡萄,可甜哩!” |
关键词:农业,增收 |
相关新闻
• | 青山绿水间 小康梦正圆 |
• | 旱作雨养,节水又增收 |
• | 好日子触手可及 |
• | 元氏供电:全力保障特色农业用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