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长城网 >> 河北精准扶贫网 >> 头条新闻

乡风美 产业强 共同富

来源: 河北日报 作者: 2020-11-03 11:06:35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满绣专题培训是围场姜家店乡精准扶贫培训系列活动之一,通过实施农民技术培训,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加快“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 围场县委宣传部供图

  金秋十月,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迎来又一个丰收季。

  在城子镇八顷村,李春生的散养柴鸡突破2000只,他说今年最少也能赚10万元。在驻村工作队的规劝帮助下,这个曾终日酗酒的“醉汉”,成了远近闻名的“养鸡大王”。

  在道坝子乡永丰村,许春丽上山采的榛子、蘑菇等山货,卖了近1万块钱。在驻村第一书记尹福结对帮扶下,这个全村闻名的“懒婆娘”,成了勤劳致富的“女能人”。

  在朝阳湾镇边墙村,王文杰4个大棚西红柿卖了12万多元。在扶贫政策激励下,这个干不了重活的“病秧子”,成了十里八村数得着的“创业者”。

  作为我省10个深度贫困县之一,围场采取引导群众转变思想观念、大力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实施文化春风惠民工程、发展特色脱贫致富产业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全面激发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实现贫困群众物质脱贫、精神富足。已成功带动108个贫困村退出,7866户贫困户、17598名贫困人口稳定脱贫,探索出一条精神扶贫、文化扶贫助推脱贫攻坚的新路子。

  “志”“智”双扶同部署,激活内生动力

  牌楼乡东岔村东山荒坡上,一排排光伏发电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片占地170亩的光伏发电站年收益近500万元,可建设之初却遭到群众反对。

  “建什么电站,把钱直接发给我们好了。”村干部入户做工作时发现不少群众存在“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政府送小康”的惰性思想。

  从扶志入手,村干部挨家挨户讲解政策、逐人逐户做工作,帮助贫困户算明白账,最终成功流转34户贫困户、2个居民组的荒坡建成光伏电站,留下了可持续发展的产业。

  围场把精神文化扶贫纳入脱贫攻坚整体布局,与产业扶贫、金融扶贫等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同落实。由县文明办对精神文化扶贫工作进行关键节点安排、重要环节调度、不定期督导,把精神文化扶贫工作这一“软任务”变为日常工作的“硬指标”,真正形成落实精神文化扶贫工作的合力。

  织密政策信息服务网,综合利用广播电视媒体、微信矩阵群、农村大喇叭、流动宣传车、党员干部分工包片、组建基层宣讲团等不同形式,深入田间地头、百姓家中,用群众听得懂、听得进的语言宣传“塞罕坝精神”,宣讲“不忘初心精准扶贫在路上”的感人故事等,引导贫困群众转变思想观念,激发脱贫致富的主观愿望,变“要我富”为“我要富”。

  树德育人同推进,凝聚致富心气儿

  9月25日(农历八月初九)中午,兰旗卡伦乡狍子沟村村头广场上,73岁的独身老人谷成瑞和众多老年人围坐在方桌前,吃着饺子,唠着家常,笑容满面。身边由本村妇女和志愿者组成的义工们在煮饺子、端饺子、盛饺子汤,其乐融融。

  每月农历初九举办“孝心饺子宴”,是狍子沟村的新时尚。这一天无论党员还是群众,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民心在热腾腾的饺子中凝聚。“自从举办了‘孝心饺子宴’,村民之间的关系更融洽了,连脱贫致富也有心气儿了。”村民曹民说。

  围场针对人口多、地域广、多民族融合聚居的实际,重点在典型带动、志愿服务、文化活动等方面下功夫,引导贫困群众树立新观念、开辟新思路,勤劳致富奔小康。

  该县深入挖掘脱贫攻坚中涌现的鲜活案例和典型事件,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引导广大贫困群众,通过自力更生实现脱贫致富。广泛开展“文明村镇”“美丽庭院”“星级文明户”“好婆婆”“好媳妇”等评创活动。目前评选出十星级文明户1480个、最美婆媳460人、文明村镇232个。

  坚持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惠民服务两手抓,通过政府投入和社会化运作相结合,实现了乡镇文化站、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乡村少年宫、农家书屋、广播电视“户户通”工程、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支中心全覆盖。

  在312个村全部建起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禁毒禁赌会“四会”组织,制定完善易记易行的村规民约,逐步形成“好人好事有人夸、坏人坏事有人抓、新风正气传得开、陈规陋习必须改”的文明风尚。

  创新创业同落实,鱼渔兼授共致富

  59岁的王文杰患心脏病多年,家境一直不好。边墙村成立西红柿种植合作社后,王文杰赊了4个大棚种植西红柿。“合作社统一物资、统一技术、统一销售,咱们老百姓没有后顾之忧”。2018年当年,王文杰赚了8万多元,一举脱贫。

  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2017年开始,围场深入开展“党旗红、产业强、乡风美、共同富”主题实践活动,积极探索“N+扶贫”模式,帮助贫困群众增强脱贫致富本领,提升造血能力。全县扶贫产业链上累计建立党支部80个、党小组200个,协助乡村抓产业,带领贫困群众增收成效显著。

  积极探索“文化旅游+扶贫”“非遗项目+扶贫”路径,依托国家“一号风景大道”知名品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满绣和满蒙文化,通过“万家客栈”加盟户带动贫困户、“巧手创富”工程生产满绣工艺品等措施,帮助贫困群众实现增收。采取“政府主导+部门实施+免费培训”的技能脱贫模式,实施“雨露计划”“千万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和建设微型工厂等,组织月嫂、特色养殖等免费技能培训,为参加培训的创业意愿者理清了创业和就业新思路。目前,全县打造乡村旅游示范村23个、满绣专业村13个,带动1.2万人稳定增收。

关键词:产业,文化,扶贫

责任编辑:雷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