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丰”书记话“常丰”
长城网讯(记者 王林红)“咱们村叫张常丰村,这个村名有什么特殊含义吗?”4月16日,记者刚一进村,就向河北省海兴县苏基镇张常丰村80多岁的村民代表齐占亭提出这样的疑问。 “名字叫张常丰,可全村没有一户姓张的,过去也不‘常丰’,还成了‘国家级贫困村’。”齐占亭解释说,“现在可不一样啦!在脱贫书记张巍婷的带领下,张常丰村名副其实‘常丰’了!” 张巍婷是国家信访局派驻到张常丰村的驻村第一书记。 “2018年5月刚一进村,我的心咯噔一下:村里地碱、水苦、人闲不说,还没有集体收入。一直靠传统种植为生的村民们,日子过得紧紧巴巴。”张巍婷回忆说,全村438户,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就有125户。 张巍婷正在接受记者采访。 王林红 摄
怎么办?入户,走访,找答案。 “扶贫,先要下点‘笨功夫’了解情况,才能更好地因户施策、因人施策。”张巍婷说。 经过两个多月的逐户走访,张巍婷发现这个贫困村虽然贫穷,可村里有很多“宝贝”:村民代淑凤做的辣椒酱,亲朋邻里都爱吃;村民马玉娟压制的面条,不加盐就很筋道;张常丰村的面食在附近的十里八乡很有名,家家都会做好看又好吃的面花、窝头…… 张巍婷当时就想:把这些卖给城里人,还愁村民富不了? 在“面”上做文章,这在当地村民看来,是不可能的。“辛苦大半年,一亩小麦才收300斤,算下来也就能卖300来块钱。要想富,除非‘土坷垃’变成‘金疙瘩’!” 但张巍婷就是要挑战这个“不可能”。 张巍婷请来河北省农科院专家化验小麦成分,结果发现,盐碱地产出来的小麦,钾元素、植物蛋白含量比普通小麦高很多。 “这么好的东西以前低价卖给小商贩,太可惜了,磨成面粉,在大城市能卖高价钱!”张巍婷看到了村子脱贫的曙光。 探索产业扶贫,培养致富带头人,树立特色品牌,推广绿色农产品,让“土货”卖出“新理念”……张巍婷理清了思路,找准了出路,说干就干:在村里建立了电商中心,注册了“张常丰”商标,一口气儿推出石磨小麦面粉、黑麦粉等15种特色农产品,还发掘培养了致富带头人“面花夫妻档”王金明夫妇、“辣椒姐”代淑凤等,把村里的农产品卖到了北京、上海等大城市。 “别看她是个女同志,干起工作来不要命。”和张巍婷一起从事扶贫工作的同事说。 那段时间,张巍婷满脑子都是“卖农产品”,三句话不离张常丰,张口就是“纯天然绿色食品”。她在微信群里向同事、同学推荐;自己买了寄给远方的朋友;带着“张常丰”产品登上央视《开门大吉》和重庆卫视的舞台。 “自从俺村的农产品上了电视,销量可就搂不住了。每年光生产面条最少5万斤,年销售额能达到5万多块钱。”村电商中心主任马玉娟高兴地说,今年受疫情影响,他们采取“线上+线下”的模式销售村里的特色农产品,同时针对路程较远的客户,不断改良产品包装,确保产品质量不受损。 截至目前,“张常丰”特色农产品品牌效益初显,已累计销售近10万元。春节期间还掀起了销售小高峰。 村里做得一手辣椒酱绝活的贫困户“辣椒姐”代淑凤,现在每天忙得不亦乐乎!“张书记自己掏钱定制了玻璃瓶和标签,俺只管每天做酱。过去不值钱的一碗酱,现在能卖30块钱。3个月,俺就卖了1万多块钱!” 齐福田全家4口总动员,做的挂面供不上卖。“张书记帮俺办了生产许可证,俺家的蔬菜挂面卖到了北京、吉林、云南,这可是从前不敢想的事儿!” …… 如今,张常丰人乐了,面粉还是那面粉,身价却从每公斤2元多涨到12元。40多户贫困户的收入当年就翻了两番,合作社成员在加工坊打工,每天能领到60元工资,年底还有收益分红。“没想到咱盐碱地里的‘土坷垃’真的变成了‘金疙瘩’!” 她是个干事的人,我愿意跟着她干,支持她的工作。”村民刘树海说。 “2019年,村里实现了整体脱贫,人均年收入达到了7500元。”张巍婷表示,脱贫不是终点,下一步,她将带着村民通过做大电商平台、对接超市、参加展销会等,拓宽农产品销路,让村民的腰包越来越鼓! |
关键词:脱贫攻坚,书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