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长城网 >> 河北精准扶贫网 >> 头条新闻

尚义因地制宜推进特色产业扶贫

来源: 河北日报 作者:刘雅静 2019-09-11 10:02:23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尚义县辖14个乡镇、172个行政村,有19.03万人口,属“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是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截至2018年底,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6482户11278人,贫困发生率8.4%。

  “尚义县在发展扶贫产业中,坚持把帮助贫困户脱贫与解决区域贫困统筹推进,结合县情实际,精准定位、靶向扶持,使全县北、中、南部三大区域,形成以枸杞种植、白羽肉鸡养殖、生态旅游等产业为主的八大扶贫产业格局。”尚义县委书记王占理说。

  扶贫产业各打各的优势仗,各走各的特色路

  尚义县划分为坝上、中片、坝下3个地貌单元,受区域地貌环境影响,不同区域的自然环境、气候特征、资源禀赋各有所异。

  “扶贫产业区域布局要各打各的优势仗,各走各的特色路。”王占理介绍。

  坝上北部地区,依托土地资源丰富、气候土质适宜的优势,着力发展枸杞、特色药材种植。大营盘乡于2015年9月引进张家口大杞红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在盐碱滩地发展水果枸杞种植,2018年基地总规模已经达到5万亩。企业支付的土地流转费,涉及3100户农户,其中贫困户1518户,户年均增收760元。企业吸纳300多贫困户在园区打工,人均年收入约3万元。

  中部地区,着力打造了白羽肉鸡养殖等产业项目。2018年8月,满井镇利用财政整合扶贫专项资金965万元,与河北芳草地牧业股份有限公司进行产业合作,建成占地149亩的标准化鸡舍20栋,年可批次出栏肉鸡420万只。“该项目每年可使全镇11个村集体和988户贫困户增收77.2万元,其中贫困户户均增收600元。另外,公司通过安置贫困户劳力进场务工的方式开辟就业岗位50个,人均年增收3.6万元。”满井镇镇长王友介绍。

  坝下南部地区,依托生态良好的自然优势,着力在水产养殖、生态旅游上寻求突破。大青山国际旅游度假区依托草原天路西延的契机,目前已完成一期投资2亿元,打造的玻璃吊桥、庭院酒店、木栈道等旅游项目已经投入运营。京广旅游公司总经理助理石晓磊介绍:“公司流转了农民的土地之后,部分农户有租金收入;公司在基础设施建设期间和以后的日常运营期间,有相当的用工需求,农民有薪金收入。此外,公司还积极帮助二道背村建起了幸福互助院,硬化了街道,安装了路灯,新建了文化广场,大大改善了村民的生产生活环境。”

  创新扶贫产业引进和运行模式

  单独引进一个产业或是一个企业,总归还是比较简单的一件事情。真正比较难的,就是创新扶贫产业引进和运行模式。

  “模式创新最主要的是可复制,这样便于发展壮大;其次是找到各方利益的平衡点,这样才能长期合作、长效发展。”尚义县县长徐进海介绍,尚义县在产业扶贫领域,有3种模式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即企地共建模式、公租大棚模式和宅基地入股模式。

  尚义县将企业、种植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和贫困户有效联结,发展燕麦种植基地,形成“企业+基地+贫困户”抱团发展联合体。“公司对于贫困户种植的燕麦实行‘兜底保障’,以每斤高于市场价3至5分钱的价格予以收购,辐射带动639户贫困户1284贫困人口人均增收600元。企业还积极设立扶贫车间,创建就业扶贫岗位。”谷之禅公司总经理陈敬民说,“此外,公司还设置了产业扶贫基金,从销售的燕麦饮料产品中,每瓶提取0.5至1角扶贫基金,每年可提取产业扶贫基金10万元,用于进一步壮大扶贫产业。”

  贫困户少资金、缺技术,找不到合适的增收门路,这些问题该如何破解?尚义县三工地镇王二来村,捆绑整合财政扶贫资金及相关农业项目资金580万元,由村集体统一规划运作,开发建设了500亩标准化设施蔬菜种植园区,在园区内建成220个高标准蔬菜大棚,建档立卡贫困户优先租种。“正常年景每个大棚至少可收入1万多元,近3年,全村有297户贫困户依托‘公租大棚’脱贫致富。”村党支部书记刘珍说。

  南壕堑镇十三号村曾是全县出名的贫困村和空心村,村里大部分青壮劳力外出打工。近年来,十三号村依托有利的生态资源,充分发挥近邻尚义县最大的国家级森林公园——大青山生态旅游景点的区位优势,创新发展模式,开发民俗旅游,成立了张家口市首家农宅合作社,经统筹规划,集中开发,把村中心38户破旧闲置农宅作为入股对象,拆掉旧宅房,建起了150间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窑洞主题”宾馆。村里还推行土地流转,配套建起了150亩现代农业观光采摘园,2018年村民靠土地租金、宾馆分红、本村打工户户均增收2800元。现在十三号村成为河北省乃至全国有名的特色旅游村,相继被评选为省乡村旅游示范村和国家旅游扶贫示范村、河北美丽休闲乡村,入选全国“2018民生示范工程”。

  建立利益联结和减贫长效机制

  近年来,随着各项扶贫产业项目的深入推进,尚义县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但也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有两个,其一是村集体经济发展基础薄弱,其二是部分存在“分红式扶贫”问题,贫困户内生动力激发不足。

  “扶贫机制的制定要重在长期发展,要有效解决发展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尚义县副县长张应红说。

  为了破解村集体资产性收益分配问题,根据国家相关政策,尚义县专门制定了《村级资产性收益分配管理指导意见》,旨在建立利益联结和减贫的长效机制。在尚义县贫困村中,多数村集体经济发展基础薄弱,基本上没有集体经济收入。为此,尚义县明确将建设扶贫产业项目的资产性收入,按比例确权至各贫困村集体。留作村集体的资产性收益,可用于维修维护村内小型基础设施、缴纳养老保险、提供临时性救助等。

  为了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杜绝发钱养懒汉,尚义县在不断开发生态公益岗位的同时,也积极鼓励引导各乡村结合自身实际,大力开发村级公益岗位。

  县扶贫农业办公室主任杨志光介绍:“目前尚义县贫困村共开发护林护草、环境保护、拦河护坝等各类村级公益岗位5600个,涉及弱劳动能力建档立卡贫困户5100户,岗位人员工资由村级资产性收益支付。”

  下马圈乡下马圈村赵英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前些年因家庭生活贫困导致“精神贫困”,曾情绪低落,消极悲观,自身脱贫动力不足,等靠要依赖思想严重。今年赵英在当选为村护林员的同时,村里又为他推送了护河员公益性岗位,一人双岗,激发了他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内生动力。现在他在自己的公益岗位上,兢兢业业,尽职尽责,他家的经济收入大幅提升,家庭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

关键词:特色,产业,扶贫

责任编辑:雷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