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助残平台 助力精准脱贫
双创园—残疾人在手工车间工作。 石家庄市行唐县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等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创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模式,以残疾人脱贫为重点,把扶贫与扶志结合起来,创办了昊腾残疾人“双创园”。通过实施“政府+企业+社会+贫困户(残疾人)”扶贫模式,破解了残疾人和贫困户无业可扶、无力脱贫难题,蹚出了一条“以残带健、以弱助强、兼顾日间照料”的产业脱贫新路。在今年5月16日第六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表彰大会上,行唐县“双创园”荣获全国“残疾人之家”称号。 着眼创新创业,搭建助残平台 “在双创园里从事缝纫机计件加工,每天能挣40块钱,还管吃管住,俺们有信心脱贫,往后就要过上好日子喽。”行唐县西塔子庄村贫困残疾妇女赵春艳高兴地告诉笔者。 为把“双创园”做大做强,行唐县委、县政府免费为“双创园”提供运营场所,给予500万元产业扶持资金,出台了扶贫助残巧手坊建设奖补、贫困人残疾人和一般贫困户技能培训奖补、帮助和带动就业奖补等一系列扶持政策,进一步提升了“双创园”就业吸纳和辐射带动能力。 “园区为残疾人提供了吃住、工作、生活、学习、康复、励志等‘一站式’关爱帮扶服务,让他们有一个温馨的家园。”行唐县“双创园”园长贾茹说,残疾人在园内通过工疗、农疗、娱疗及康养生活,不仅让残疾人实现康复,同时根据残疾人身体状况,“因人制宜”为他们量身定做适销对路的就业项目,安置不同就业岗位,园内手工包装区、线上运营区、缝纫制作区、后勤保障区全部做到“人尽其能”,为他们搭建起更大更广阔的就业创业舞台,让大家在这里展现自身价值,实现就业创业。 立足扶志扶智,激发内生动力 精准扶贫除了发展产业、就业外,关键还要激发贫困残疾人的志气,提高他们就业创业技能,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 行唐县“双创园”坚持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激发他们对美好生活需求的内生新动力,带动贫困残疾人全面融入产业发展,真正让贫困残疾人搭上脱贫致富的快车。 “这里有米娜、宇文军霞等全县20余名优秀残疾人感人事迹,我们把‘自强不息、身残志坚’的信念深植于贫困残疾人心中,激发他们战残战贫、创造美好幸福生活的志向和动力。”行唐县“双创园”副园长王梅贞说,只有让贫困残疾人从内心革新自我,从自卑阴影走出来,愿意接受新环境与新事物,才能树立生活信心,才会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先天性脊柱裂”导致双足内翻而爬行了21年的女孩付学静,因自卑辍学一直待在家里,曾对生活一度失去信心。2018年,在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帮助下,付学静进驻行唐“双创园”。这里与命运抗争的优秀残疾人感人事迹深深感动了她,改变了她的命运。经过手术治疗后,如今,能够站立起来的付学静在“双创园”培训后从事图文标注工作,月收入1500元左右,还在“双创园”找到了自己的“另一半”,收获了美好的爱情。 “残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不能战胜自己。其实,我们残疾人也能像其他人一样,靠自己的双手也能创造出属于我们生命的精彩。”付学静信心十足地说。 与付学静境遇相同,21岁的王玥同样在“双创园”找到了“自我”。由于疾病,如果只看身高你可能会觉得这是一位“二三年级小学生”。“当我用在园区挣的工资给我妈妈买了衣服,她到处跟村里人说‘我终于指望上我闺女了’。”王玥开心自豪地说。 “园区不仅给来这儿的残疾人提供安身和就业的机会,也没忘了俺们这些园外的人。”行唐县余底村身患小儿麻痹的董保安说。他通过在园区进行技能培训,如今在家中成了“扶贫助残巧手坊”的负责人,带着20余名残疾人及建档立卡贫困群众给“双创园”做手工活儿,成了三里五乡的创业名人。自打成了巧手坊的带头人,每天能挣三四十元钱,不光残疾人,就连留守在家的老人、妇女也都纷纷跑过来向他这里要活儿,让他对未来的美好生活憧憬满满。 目前,来自全县的108名残疾人在行唐县“双创园”实现了就业,他们在加工一般手工产品的同时,还生产了防护型褥疮垫、轮椅坐垫、冰箱除味盒、防雾霾口罩、抑菌防辐射内衣等高科技产品,凭借自己的双手创造出美好生活,人均月收入在1000元以上。 发挥龙头作用,“四个一批”见成效 “双创园”启动运行以来,逐渐形成了“以残带健、以弱助强、兼顾日间照料”的良好格局,取得了“四个一批”扶贫助残成效。 “辐射带动一批”。在“园区就业一批”的基础上,由“双创园”延伸建立的全县70个扶贫助残“巧手坊”辐射全县330个行政村,带动了2199名贫困残疾人和一般贫困户就业增收,树立了以残带健、以弱助强典型示范。独羊岗余底村的“扶贫助残巧手坊”,不仅吸纳了20余名残疾人和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就业,也带动了全村留守老人和留守妇女从事家庭手工业。上方乡侯阳关村的残疾人常淑华女士,从自己干到带着左邻右舍一起干,还吸引了周边村近40多名贫困户和30多名留守妇女参与拉花制作。 “居家安置一批”。在残疾人就业产业上,“双创园”精心选择手工业为主进行推广,可以居家、可以集中,做到务工务农两不误。同时,园区依托“巧手坊”为残疾人设立了“三上门”服务(上门培训、上门送活、上门收货),为不想离家、不能离家且具有一定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残疾人提供了就业渠道,目前已帮助850名残疾人在家实现就业。 “解放松绑一批”。通过“双创园”的集中安置和辐射带动就业,不仅让残疾人有所养、有所扶、有所得,同时也打破了残疾人家属的羁绊、减轻了政府和社会的负担。通过集中安置87名没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实现集中供养,161名家属放心外出务工;通过辐射就业带动,600多名残疾人人均月收入达到800元,由“靠养”变为“自生”;在“双创园”做大做强的过程中,带动了850名残疾人家庭实现脱贫,500多名残疾人摆脱了“吃低保”的身份。(贾博义、尚子龙) |
关键词:精准脱贫,就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