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长城网 >> 河北精准扶贫网 >> 精准扶贫

脱贫摘帽不停步 巩固提升不歇脚

来源: 河北日报 作者:白增安 2019-05-14 09:37:59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5月5日,省政府发出通知,正式批准21个县(区)退出贫困县序列,大名县位居其中。这标志着这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摘掉了近30年的贫困“帽子”,也标志着邯郸市贫困县(区)全部“摘帽”。

  “脱贫摘帽不停步、巩固提升不歇脚、全面小康不掉队、乡村振兴再出发。”大名县委书记房延生说,要继续打好政策组合拳,深入推进教育救助、医疗补贴、低保兜底“三个一批”工程,完善全方位、零缝隙的政策兜底保障网,构建源头防贫、近贫预警、骤贫处置、脱贫保稳的精准防贫机制。

  构建大扶贫格局,高效推进脱贫攻坚

  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大名县推出县委书记、县长、县委副书记、常务副县长“双组长、双常务副组长”负责制,成立16个县级干部任组长的脱贫攻坚专班,747名驻村干部坚持“五天四夜”工作法,入驻159个重点村、492个一般村。实行“四个走遍”,县委书记、县长走遍所有行政村,其他县级干部走遍分包乡(镇)的贫困户家,职能部门主要领导走遍帮扶村的所有贫困户家,20个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走遍辖区所有贫困户家,形成了三级书记抓扶贫、全党动员强攻坚的格局。

  为高效推进脱贫攻坚工作,该县制定了《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行动方案》“1+7”扶贫专件、《关于建立七大体系、七大机制进一步加快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意见》等35个文件和工作队管理、扶贫项目实施、扶贫资金监管等67个专件,每周召开一次县委常委会或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会议,重大事项召开全县大会集中部署,推动扶贫脱贫事项落地落实;广泛开展主题月、擂台赛、扶贫日等系列活动,出台消费扶贫奖励激励政策,推进“百企帮百村”精准扶贫行动,用好政府的有形之手、市场的无形之手、社会的援助之手、群众的勤劳之手,调动全社会参与扶贫的积极性,构建起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互为补充的大扶贫格局。

  该县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强化财政资金和金融政策扶贫力度,以“脱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为目标,确保已脱贫户脱贫不返贫、逐步能致富,未脱贫群众真脱贫、不掉队。近年来,中央和各级财政累计向大名县投入各类扶贫资金38.17亿元,有力推动了该县告别贫困的步伐,目前,34239户112197人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由17.1%降至0.77%。

  从简单粗放型扶贫到精准扶贫

  村里的淤泥路不见了,平坦宽阔的水泥路通到了家门口。连日来,大名县埝头乡东马陵村村民沉浸在喜悦中。近年来,大名县累计投入6.15亿元,瞄准农村安全出行、安全饮水、危房改造、人居环境治理、易地扶贫搬迁等,全力补齐基础设施“短板”。

  大名县地处冀、鲁、豫三省接合部,属于黑龙港流域,自然条件差、产业基础薄弱,1994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定贫困县,2012年被列入新一轮国家扶贫规划。

  1994年至今,大名县扶贫历程先后经历了3个阶段,由简单粗放型扶贫逐步转向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从1994年至2000年简单的发钱发物救济式扶贫,每年给贫困户发猪、羊、化肥等扶贫物资,到2001年至2010年迈入以整村推进为主要特征的开发式扶贫阶段,在农村全面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没有劳动能力或丧失劳动能力的农村贫困户给予最低生活保障,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进行产业扶持。2011年至今,大名县进入精准扶贫新阶段,确保贫困户“两不愁,三保障”,即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

  该县创新运用“互联网+”思维,开发“智慧扶贫”服务平台,严格“六不评”“五必看”“六优先”“两公示一公告”,基本做到漏评率、错评率、错退率为“零”。同时,补齐短板兜住保障,近几年累计投入2.9亿元,推进并拓展教育救助、医疗补贴、低保兜底“三个一批”工程,构筑全方位政策兜底保障网。

  四级扶贫产业带动脱贫增收

  “到公司上班后,每月工资3000多元,年底分红600元,再加上土地租金,一年能挣4万多元,终于脱了贫。”日前,在河北峪口禽业有限公司,说起收入,元寨村村民朱红强感到很满意。

  近年来,大名县坚持把产业就业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的治本之策,累计投入3.82亿元,实施了1762个产业项目,已形成“手工业到户、微工厂到村、示范园区到乡、产业园区带动一片”的四级扶贫产业体系。

  县有扶贫龙头企业园区。搭建产业扶贫平台,通过资金捆绑入股形式,建立“县级扶贫产业园区+公司+基地+合作社+贫困户”“入股分红”等利益联结机制,先后引进投资2.5亿元的华都峪口“小优鸡”项目、投资4.5亿元的唐人神生猪绿色养殖项目、投资1.8亿元的肽牛养殖项目、投资50亿元的中璟网络菜市场5.0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建起4个大型扶贫产业园区,通过土地租金、入股股金、打工薪金“三金”收入,带动近8000个贫困户增收。

  乡有产业扶贫基地,按照“一乡一品”原则,每个乡(镇)均建设扶贫产业示范园区,先后建成种植类农业园区64个,带动6735人实现脱贫。村有扶贫微工厂,由乡(镇)牵线搭桥,选择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与贫困村建立合作关系,利用贫困村闲置的校舍、厂房、宅基等建设扶贫微工厂、扶贫车间,目前全县建成扶贫微工厂110余家,带动就业2.5万多人,3100多户贫困户年均增收1.2万元。

  户有增收门路,通过家庭手工业就地就业、实施就业培训促进择业、发展电子商务带动创业、依托光伏产业助力兴业,把贫困户深度嵌入到产业中,架起了贫困群众增收脱贫的桥梁。

关键词:脱贫,贫困户,救助

责任编辑:雷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