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长城网 >> 河北精准扶贫网 >> 扶贫动态

“红+绿”乡村旅游富农家

来源: 河北日报 作者: 2019-04-17 10:09:17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乡村振兴”走笔

  □记者孙也达通讯员傅春秘

  潺潺的流水穿村而过,漫山的杜鹃花竞相开放。清明节前后,来青龙满族自治县祖山镇花厂峪抗日纪念馆缅怀革命先烈的参观者络绎不绝。

  4月4日,临近中午,花厂峪村村民陈庆军家的农家乐开始热闹起来。小鸡炖蘑菇、特色水豆腐、农家鸡蛋羹、金黄的小米饭……美味可口的农家饭让游客大饱口福。

  “这样的农家乐在花厂峪有30余家,每年都有一笔可观的收入,十万八万的都不成问题。”陈庆军乐呵呵地说,“这要是放在以前,连想都不敢想。”

  提起花厂峪村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村民感受颇深。“那时候太穷了。”村党支部书记赵凤鸣感慨万分。

  花厂峪村曾是临抚凌青绥联合县工委和冀东军区东工委领导机关所在地。偏僻的位置和连绵的山地,在战争年代为革命发挥了重要作用,可在和平年代恶劣的自然环境却掣肘着经济发展。

  “一进靴脚沟,步步大石头。”花厂峪村辖12个自然村,靴脚沟是其中一个,这句顺口溜正是花厂峪村往昔的真实写照。“以前一条好路都没有。去县里都得提前一天走,而且是走山路。”赵凤鸣说。

  山连山,岭挨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花厂峪村民不畏艰辛,在山沟里开荒种粮。但是,在很长一个时期,田里只能种高粱、谷子之类的农作物,全是靠天吃饭,收成很低。村里不通电,没有通信,更没有商业。

  改革开放以来,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视、扶持下,花厂峪村人民紧紧依靠党的惠民政策,凭借辛勤劳作,向着小康生活发力迈进。

  上世纪80年代中期,花厂峪村通上水泥路,安装上了电灯、电话,百姓的生活悄然发生变化。

  2010年,以红色旅游开发,特别是抗战纪念馆开放为契机,一些村民开办农家乐、商店,既方便游客,又富足了自己的生活。

  陈庆军家开办的农家乐几经改装扩建,不仅可供200人同时就餐,还有了7个标准间供游客住宿。花厂峪的农家乐为村民开辟了一条致富的道路。

  除发展服务业外,村里的种植业和养殖业也有了新变化。大部分农田发展板栗、中药材、大樱桃、核桃等特色农业,许多农民办起采摘园和特色养殖场,收入逐年增加。“去年,全村产板栗20多万斤,收入近200万元。”赵凤鸣介绍说,“去年,全村1300多口人全部实现脱贫。”

  如今,在花厂峪村,村民中心、文化广场、卫生院、公交车、百姓大舞台等各种公共服务设施一应俱全。卫生院给老人每月免费体检一次,公交车每天3个班次,通信基站的建设确保通信顺畅……

  “这里山美水清,上山可纵览南北龙潭瀑布,下河可畅饮甘甜清凉山泉。”赵凤鸣说,下一步,村里将加快发展“红+绿”乡村旅游,对临抚凌青绥联合县工委办事处、兵工厂、被服厂、党校等遗址进行复建,让山水和红色资源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乡村,旅游

责任编辑:雷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