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贫困群众有活干、有保障、能增收
◀2018年,易县安格庄村贫困户赵振响(右一)在太行水镇经营酸辣粉店,靠景区带动致富。记者寇国莹摄 ▼近年来,涞源县六旺川生态养殖有限公司建立了山场养殖基地,带动周边群众脱贫致富。记者寇国莹摄 “守着家门口有活干,省力又方便!”近日,在唐县润升林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务工的邸贺先说,仅靠农闲时在果园打工,一年就能收入5000多元。2018年,该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和提供就业带动周边165户贫困户增收。这是保定市立足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因地制宜发展扶贫产业,推动贫困群众增收的生动典型。 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发展扶贫产业是关键。2018年以来,保定市遵循“多点支撑、长短结合、县域统筹、全面覆盖”的原则,打出一套精准施策的产业扶贫“组合拳”,促进贫困地区产业发展,让全市13.6万名贫困群众有活干、有保障,实现稳定增收。 错位发展、精准施策 “辛苦没有白费,日子越来越好了!”靠承包大棚种香菇,阜平镇色岭口村贫困户乔志文2018年挣了6万多元,腰包鼓了起来。 地处太行山深处,生态环境优良,原料资源丰富,昼夜温差大,这样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适宜优质食用菌的培育生产。阜平县经过研究和综合分析论证,把食用菌产业作为强县富民的主导产业培育。截至目前,该县投资9.2亿元,流转土地2万亩,建成香菇、木耳规模园区91个,建设棚室4500余栋,辐射带动农户1.5万余户,其中贫困户7000余户,户均增收2万元。如今,从空中俯瞰阜平县,山沟里鳞次栉比的食用菌种植大棚已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 “县、乡有产业扶贫规划,村有产业扶贫计划,贫困户有产业扶贫措施。”保定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市制定了《产业扶贫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要求各县(市、区)、各乡镇、各村根据自身资源禀赋和发展需要,精准施策,制定产业扶贫专项规划和计划,实现差异竞争、错位发展。 光照充足、土地贫瘠、植被稀少,曲阳县将光伏发电项目作为重要的扶贫产业,把昔日荒山秃岭的太行山打造成能“种电发电”的“太阳山”;野三坡景区带动能力强,涞水县就将旅游业作为富民增收的主导产业,村民要么开起农家院,要么到景区饭店去打工,收入提高了。截至目前,涞源、涞水、顺平等所有贫困县都形成了特色扶贫产业全覆盖,实实在在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 产业项目全覆盖、实现多点支撑 从2017年开始,易县富岗乡双合庄村的霍文学将自家的两亩山坡地流转到村里的合作社,还打工挣上了工资,再加上合作社分红,每年增收1万多元。“年纪大了,出去打工没人要,现在家门口还能挣上钱,我挺知足!”霍文学说。 如今,易县建档立卡贫困户户户都有增收项目,合作社入股分股金、园区打工有薪金、土地流转收租金,产业收入占贫困户收入37%,就业收入占51%,让贫困户摘掉穷帽子。 产业项目全覆盖,实现多点支撑,让每个贫困户不少于两种收入,保证贫困群众收入有保障、能稳定,是保定市产业扶贫工作的核心目标。因此,该市在产业扶贫方面突出“三业并举”和“三收并重”。“三业并举”,就是实现“产业全覆盖、就业有保障、置业有平台”,拓宽产业增收路径;“三收并重”,就是做到“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资产性收入”同步增长,组合实施产业项目,有效解决产业同质化问题,减少增收风险,丰富贫困群众的增收模式。 2018年以来,全市总投资56.8亿余元,实施产业项目6264个,覆盖全市贫困户64542户,带动贫困人口13万余人。同时,培育壮大了175家种养产业扶贫龙头企业,90%以上的贫困村都已成立股份合作产业主体,贫困户可通过土地租金、打工薪金、入股股金等多渠道增收。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增强辐射带动能力 涞源县六旺川生态养殖有限公司是当地的重点企业,每年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分红、直接用工、委托饲养等方式,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2018年,河北农业大学、涞源县政府在该公司挂牌成立“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给予政策支持和技术支持,扶持引导其进一步做大做强。 “现在经营形势越来越好,带动周边群众脱贫致富能力越来越强。”该公司负责人孙二东介绍,目前已流转土地300余亩,建成种鸡场、孵化场、屠宰厂、饲料加工厂和规范化的山场养殖基地,带动818户贫困户、3个养殖合作社增加了收入,为100余人提供了就业岗位。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增强辐射带动能力,推动扶贫产业上水平、增效益、提质量。为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现代农业园区、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的辐射带动作用,保定市制定了《关于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特色产业扶贫的指导意见》等,着力培育带动产业发展、带动贫困户增收的新型经营主体。 截至目前,保定市已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65家、家庭农场2303个、农民专业合作社14833个,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到97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覆盖全市90%以上的贫困村。通过土地流转、产品收购、全程服务、资金入股、务工就业等方式和途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超过85%的贫困户建立了稳定的带动关系,帮助贫困户持续增收。 |
关键词:贫困,保障,增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