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长城网 >> 河北精准扶贫网 >> 头条新闻

基层“油腻作风”盛行 扶贫也要管好当地干部

来源: 长城网 作者:陆玄同 2018-09-26 09:30:02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近年来,全国从上到下对贫困地区的项目扶持和资金投入力度均大幅增长。然而,半月谈记者在基层发现,不少乡镇当地的“油腻干部”热衷于蹭扶贫项目,奉行当面讲一套背后做一套的“油腻作风”,表面担当廉洁,暗地里却时刻盘算着自己的“小九九”,擅打擦边球,钻营一己私利。在对待扶贫项目上,存在“抢、躲、拖、拒”的行为,导致扶贫项目落地难,甚至被无限期搁置。(9月25日半月谈)

  健身器材埋没在簇新的蒿草中。图片来源:半月谈

  有利往前凑,无利一边靠,“油腻作风”的背后是不作为,也尽显一些乡镇干部对于扶贫态度的“暧昧”,说白了,个人利益才是他们工作的动力。这样的一群干部长期深耕于农村,却又自绝于农民,治下的贫困户生活状况不是他们所忧心焦虑的事,唯有自身腰包的鼓瘪才能让他们“迅速行动”起来。

  扶贫本身重在“扶”字,是造血而不是输血,是改变而不是维持,是授人以渔之“渔”而非授人以鱼之“鱼”,这里的“扶”的不仅仅是资金、技术、知识、政策的扶持,更是当地乡村干部深植于心的“扶贫思维”,前者是基本工具,后者才是实施的动力源。《孟子·滕文公上》说,“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当地干部通过“为民治产”实现生产自救,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扶贫问题。

  如果连当地的乡镇干部都处处掣肘,时时想着牟利,从贫困户口里夺食,那这种扶贫注定只是“看着热闹”。扶贫干部与乡镇干部,一个殚精竭虑,找寻出路;一个隔岸观火,釜底抽薪。这种本末倒置、主次失衡的角色关系,对于扶贫有百害而无一利。其实,作为主政者的乡镇干部,不管在什么时候都是扶贫的主角,而受委派的扶贫干部更多的是提供建议、思路的辅助角色。只有牢牢盯住当地干部这个主要责任人,时时督促,有效者奖,无效者罚,才能让当地干部积极行动起来,要不然,只是把扶贫干部推在“前线”,他们倒成了无责一身轻,躲在后面贪钱了。

  某村要硬化广场,村干部说“这周拔草,下周硬化”。村民们一年拔了7次草,但至今盼不来硬化施工。图片来源:半月谈

  不管是北方地区乡镇干部“钦点”同一工程队为村里年年修桥,还是某乡镇干部因为花费100万没有为村里打出水,而拒绝扶贫队申请30万打井的诉求以维护面子,抑或是中部某村主任因为鱼塘项目未能承包给熟人,因而推诿导致项目搁浅,都是“微腐败”的思想在作祟,一旦个人小算盘打得响,群众利益就会“打水漂”。

  俗话说“千里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贫困户、扶贫干部看着一个个机会被放弃,看着既得利益被截留,从而产生的抵触和不信任,会深深消解整个扶贫产生的积极作用。而发生在村民身边的微腐败,就是扶贫最大的“拦路虎”。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查处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4.53万个,处理6.15万人,本土干部竟占被通报总人数的96%。

  而这数字背后的一个个案例同时也释放了另一个信号,就是民生资金“重下拨、轻监管”下,当地政府可操作的“弹性空间”过大,但基层执纪监督又失于宽松软,如此,便为“蝇贪”的滋生提供了不良土壤。

  积“微”成著,其害如“虎”。扶贫与反腐败不是平行的两条线,有责任的地方就该有监督,有利益的地方就该多审查。只有当地干部真正成为扶贫的主力军,把他们的权利关在制度的笼子里,才能让扶贫真正产生可持续效力,而不是让刚爬上井沿的贫苦户又掉下去患上精神绝症。

关键词:脱贫攻坚,扶贫项目

责任编辑:郭晓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