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您当前的位置 : 长城网 >> 河北精准扶贫网 >> 区县展示

太行山上 脱贫攻坚战犹酣(共享)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作者:马 晨 杨 柳 2017-09-29 11:29:56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河北省平泉市梁后村的农户正在装运香菇。记者史自强摄

  河北省阜平县长角村扶贫工作组成员主动当志愿者接送孩子上学。赵威摄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河北时强调:

  要原原本本把党的政策落实好,大家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汗往一处流,一定要想方设法尽快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和谆谆教诲,河北切实把脱贫攻坚作为义不容辞的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

  近五年来,河北平均每年减贫100万人左右,贫困发生率从2013年底的9.84%下降到2016年底的3.89%,下降5.95个百分点。其中,燕山—太行山的贫困人口由218.89万人,减少到76.85万人。贫困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脱贫攻坚成效显著。

   “输血”加“造血”

   撸起袖子加油干

  在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北县二台镇德胜村,眼瞅着大棚里长势喜人的马铃薯种苗,徐海成心里乐开了花。这位曾在自己家中接待过习总书记的中年汉子,俨然成了当地的“明星”人物。

  几年前,徐海成家中两个孩子相继考上了大学,靠种地养羊维持生计的他明显感觉到了压力,生活花销开始入不敷出。

  “日子从2012年开始有转变。”徐海成说,在当地政府引导下,徐海成开始尝试着种马铃薯,结果当年收入就翻了一番,全家收入第一次达到了2万元。之后,徐海成依托马铃薯种植培育这条路子,家庭收入不断提高,到2016年全家年收入已达到4.3万元。今年徐海成家一口气承包了6个微型薯育种大棚,保守算下来,到年底能增收10万元。

  如今,马铃薯育种已成为张北农民脱贫致富的一个重要产业。在张家口农科院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张北建立了县、乡、村、户四级脱毒马铃薯繁育推广体系,已带动3万多农户实现持续增收,帮助5000户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

  今年,德胜村迎来了新的扶贫项目——光伏扶贫,徐海成一次性拿到了11年的土地补偿金,总共14.6万元,投资育种大棚的资金问题迎刃而解。

  近年来,张家口市紧抓建设新能源示范区的机遇,大力发展光伏产业,除一次性支付村民占地补偿款外,还每年给村民“分红”,鼓励他们投资致富产业,实现“输血”与“造血”相结合。目前,张北县11万千瓦的光伏扶贫发电项目已获批复,32座村级电站已完成规划编制,扶贫电站全部建成后,每年可帮助6320名贫困户实现户均增收3000元。

  “感谢总书记帮咱算清了脱贫账,感谢政府帮咱引进了致富好产业。只要撸起袖子加油干,咱农民的日子一定会越过越好!”面对未来,徐海成信心满满。

   旅游新模式

   带来好日子

  “村里成立了农宅旅游合作社,搞高端民宿,培训我去当管家,一年收入超2万,年底还有1000元分红。”保定市涞水县三坡镇南峪村贫困户隗公勤说,感觉“好日子来了”。

  “村里通过旅游带动脱贫。”南峪村党支部书记段春亭说,2016年,南峪村结合本村特点和实际,在村里打造高端民宿,成立了农宅旅游农民专业合作社,明确了村庄发展以村两委为主体、股份制机制、合作社经营、全村人参与、所有人受益的模式。

  “目前已经流转村民闲置民宅15套。”段春亭说,南峪村谋划利用南峪村现有的耕地、林地、荒地等资源,把南峪村打造成吃、住、娱、游、购多方位一体旅游目的地,把自然资源等转化为“资产”,提高附加值。通过帮助村民设计、补贴建设、培训村民技能等方式,让南峪村变成具备日接待能力500人的乡村旅游度假村。

  在涞水县,很多贫困群众通过开办家庭旅馆,从事旅游经营、管理、服务等摆脱贫困。

  “今年,旅游扶贫力度继续加大,确保全县33个旅游扶贫重点村的1246户、2444人实现脱贫致富。”涞水县扶贫办主任闫益学说。

   发展一个产业

   富裕一方百姓

  走进邢台市威县德青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养鸡场,鸡舍中一排排智能化鸡笼里,上万只鸡的鸣叫声响成一片。这家企业是2015年威县从北京引进的项目,与别的项目有所不同,周边4个乡镇的贫困农民成了这家鸡场的股东。固献乡沙河王庄村村民王洪奎就是其中的一位。

  “过去跟村里一起建过拱棚,种植西红柿,可是销路成了大问题。到最后怕西红柿烂到手里,只得是贱价卖了,天天起早贪黑的,没挣上啥钱。”王洪奎说。

  村两委和扶贫干部考虑到王洪奎的现实情况,让他入股养鸡场。“咱现在有股份,每年都有分红,至少能拿到1000块钱,收益超过20%。”王洪奎说,他还在养鸡场打工,每月至少3000元工资,算是解了家里的燃眉之急。

  “养鸡场能提供1038个工作岗位,其中80%的员工都是咱们当地的老百姓,低技能岗位定向接收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就业,技术岗位对贫困群众优先录用。”德青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晓军说。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关键要找准路子。”威县扶贫办主任刘宝华介绍说,政府投入的扶贫资金变成了贫困户股份,固献乡、第什营镇、枣元乡和梨园屯镇的4424名贫困农民,每人配股4680元,每人每年可分红1000元;48个重点贫困村,每村每年分红10万元,各村用这笔钱设立288个村内公益岗位,解决部分贫困人口就业问题。

   一个党员一面旗

   脱贫致富主心骨

  “只要在扶贫战线上工作一天,我一定会奋战到底,决不让一个贫困人口掉队。”郑贵章,邯郸市广平县扶贫办主任,也是在扶贫一线连续奋战了八年的“老班长”。

  2009年,郑贵章刚上任县扶贫办主任短短几天,便挨了当头一棒:全省通报2008年度行风评议结果,广平县扶贫办在社会服务类别中全省倒数第一。贫苦农家出身的郑贵章,当众立下誓言,苦干几年,翻身摘帽!

  “广平县基础差、底子薄,发展落后,扶贫工作困难重重。想脱贫必须更新观念谋发展,调整结构促增收。”郑贵章改变了以往粗放扶贫模式,从理念、体制、机制、方法上大胆创新,推行“四个联结”破解贫困户与市场对接难题,使龙头企业、合作社与贫困户之间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累计培育省、市级扶贫龙头企业12家,辐射带动全县3.2万余人发展特色种养业。

  八年间,广平县累计减少贫困人口9.06万人,56个贫困村脱贫出列,贫困发生率由33.2%下降至1.62%,农村人均纯收入从4300元增长到9700元。

关键词: 脱贫,太行山,小康社会,民生

责任编辑:刘世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