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龙:我为磁州窑传承添把火
9月2日,任龙在素坯上绘画。 纵览新闻记者 于在洋摄 南有景德,北有彭城。 9月2日,邯郸市峰峰矿区彭城镇河泉村磁州窑工作室,任龙在瓷器素坯上精心绘制图案,几笔下去,古朴的磁州窑纹饰便意趣初显。 1978年出生的任龙从小伴着窑火长大。小时候,父母在陶瓷厂上班,他一放学就跑到厂里,学着父亲的样子,用泥巴捏出小手枪、小汽车。 “初中二年级的一个晚上,父亲让我做了一把小茶壶。等出炉的时候,我不敢相信,釉面竟然那么好看。”任龙说,自那一天起,他的心中就种下了一颗种子。 1997年,任龙考上了天津工艺美院。“学习美术,让我可以更进一步研究磁州窑。大学毕业后,我去过很多地方,查阅资料、参观博物馆、拜访老艺人,我发现磁州窑的很多制作工艺正在慢慢失传,从拉坯,到绘画、上釉,再到烧制,能学的我都尽量去学。” 作为中国古代北方最大的民窑体系,磁州窑从一抔瓷土到拉坯成型,再到绘刻成器、火炼成瓷,要经历72道工序。而且,一般人就算学会了这门技艺,短期看不到收益,也很难坚持。 “如何让老手艺传下去?”任龙一直琢磨把磁州窑爱好者聚在一起,成立个工作室,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 2014年,在外奔波多年的任龙回到河泉村,把开工作室的想法告诉了父亲。“没想到,父亲和镇领导一说,镇里立刻同意让我使用一座停用多年的清代馒头窑,边利用边保护。”任龙说。 现在,任龙和这座连体的馒头窑相处已经有10年了。2023年,他成为村里第一个磁州窑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而他对“传承”二字也有了更深的理解:所谓传承,首先是不忘来处,其次要创新,让磁州窑走出去,让更多人认识、了解、热爱磁州窑文化。 “如果把电陶炉和磁州窑结合起来会怎样呢?”2022年夏天,任龙和朋友喝茶时灵感闪现。 说干就干,任龙开始设计制作。电陶炉融合磁州窑的元素后,把加热线圈放置妥当成了一个难题。经过多次尝试,他设计了个凹槽,终于顺利把加热线圈放了进去。 “没有创新性、时代性的产品,是缺乏市场竞争力的。”任龙说,把磁州窑的传统技艺和现代生产工艺相结合,不仅为产品增添了新的文化韵味,也为磁州窑的创新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使非遗文化得到了进一步传承和弘扬。 从泥土中脱胎,在窑火中煅烧,不灭的是磁州窑千年窑火,更是一代又一代匠人的传承与创新。 数字链接 我省共有1047名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河北省坚持非遗保护与发展并重,多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自2019年以来,研究出台了涉及非遗保护各方面的多项举措,为全省非遗保护提供了政策支撑。完善名录管理体系,连续开展传承人数字化记录工作,建立了全省非遗档案资料数据库。今年,在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统筹指导下,邯郸、邢台、保定和唐山四市围绕陶瓷文化传承发展和陶瓷产业振兴进行省内协同立法。这是我省首次开展设区市协同立法,也是全国首次围绕陶瓷进行区域协同立法。 非遗保护的蓬勃开展,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生活中得到很好赓续,涌现了一大批非遗项目和传承人。目前,河北省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8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63项、代表性传承人149人,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990项、代表性传承人1047人。 |
关键词:磁州窑,非遗,传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