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碱地上建起“果蔬仓”
3月27日,在星马村的大棚里,菜农正在管护西红柿秧苗。河北日报记者 袁铮摄 河北日报记者 袁铮 3月27日上午9时,沧州市盐山县边务镇星马村的盐碱地上,一道棚舍门,隔出两片不同的天地:棚外大田,麦苗生长;棚内田垄,菜秧花开。 种植大户祁德峰推开棚舍门,走进自家的果蔬大棚。他张罗着把大棚3层顶膜的内层膜撩开一道缝,给棚舍降温,让棚里的温度更适宜西红柿秧苗生长。 “这里地下水盐化度较高,土壤达中度至重度盐碱标准。俺们村经过近30年的实践,打造了盐碱地上的设施果蔬种植基地。”祁德峰说,在盐碱地上搞好大棚果蔬生产,关键是用好“盐随水来,盐随水去”规律,减少水分蒸发。 春节刚过,祁德峰就在大棚里种下了今年第一茬西红柿秧苗。眼下,这些秧苗开始开花,正是春管的关键期。 村民刁桂香常年在这里打工,对西红柿秧苗管护十分熟悉。只见她穿梭在田垄间,娴熟地翻看秧苗长势,并修剪枝杈。 棚里温度、湿度较高,干了一会儿活儿,刁桂香的额头就冒出了汗珠。 “尽量把水‘锁’在大棚里,是这里大棚种植的一个关键。”祁德峰说,他的大棚铺设了3层顶膜,全年无露天开放作业,以减少水分蒸发。 帮助“锁水”的,除了顶膜,还有地膜。大棚里,黑色的地膜铺设在一排排秧苗间。“浇水时就把水浇到这层地膜上。”祁德峰说。 隔着膜,水怎么到达土壤里?看记者一脸疑惑,祁德峰引导记者仔细察看地膜上的一个个孔洞。“这些洞都是我们特意戳出来的。”他说,水通过小洞慢慢渗到土壤中,起到持续淋洗盐分的效果,而且有了这层地膜,水分蒸发少,也有利于减少种植层土壤盐分和灌溉用水。 去年,边务镇专门邀请了省农林科学院、省林业和草原科学研究院的专家到星马村进行现场测土。结果表明,较当地普通大田,“锁水”大棚种植多年后,土壤降盐效果明显。省林业和草原科学研究院正高级工程师刘泽勇表示,这种冷棚种植模式,适宜当地应用,建议做大做强相关产业。 现在,星马村400多户村民中,有一多半搞起了果蔬大棚种植经营。全村现有大棚近400个,种植西红柿、黄瓜、生菜、葡萄等10余种果蔬近千亩,产品供应周边县市和京津市场。 为利用好更多盐碱地,边务镇依托星马村盐碱地改良和农作物管护技术,吸纳周边9个村以“飞地”形式在星马村流转土地,建设果蔬种植园区,走出了一条“支部联合、合作社联营、收益联享”的跨村抱团发展新路子。 |
关键词:农业,技术,乡村振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