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梨园多业兴旺
日前,刘老人村古风梨韵广场上,村民在暖阳下游玩。河北日报记者 焦 磊摄 春日的阜城县刘老人村,是梨花的海洋。 村中梨韵广场,小桥流水,粉墙灰瓦,展现着梨乡别样风采。 村边百年梨园,古树虬枝,梨花雪白,诉说着梨乡浓浓乡愁。 如今,靠着千亩梨园,刘老人村村民过上了梦寐已求的小康生活。 百年梨园成了风景区 地处大运河畔,刘老人村土肥水美,梨树种植已有几百年历史,素有“运河古梨第一乡”雅称。靠着梨果种植,刘老人村成为当地有名的富裕村。 4月7日,村北的百年老梨园内,5000多棵古梨树铁干嶙峋、虬枝如龙,梨花竞相盛开。 “梨树花期的管理,是整个生长期最关键的时候,无论整枝还是防病,都要精心。”村委会委员刘风义掰下一个梨枝,嘱咐正在干活的村民。 今年65岁的刘风义生在运河旁,长在梨园下,和梨树打了一辈子交道。“梨树一身都是宝,果能吃,花能赏,树还能加工成梨木家具。”在刘风义看来,这片百年梨园不仅带给他们富足生活,更有一份浓浓的亲情。 守好这片梨园,并非一帆风顺。 多年前,由于种植管理方式陈旧粗放,造成梨果品质急剧下降。“化学肥料过度使用,产量上来了,地力却毁了,鸭梨的味道也没了。”鸭梨不好吃了,谁还会买?有人想着把梨树砍掉,改种别的。回忆起当时的“砍树”风波,刘风义至今仍觉心疼。 “守着金山不见金。”如何改变?时任村党支部书记刘连山带村民外地参观学习,请专家来梨园出谋划策,决心要保护好祖辈留下的“金饭碗”。 2011年,刘老人村成立梨果产业合作社,改分户经营为统一规范管理,探索不施化肥、不打农药、全程可追溯的有机种植模式,终让百年梨园老枝再展嫩芽,焕发生机。 刘老人村又建起百果园,3000多亩梨园里,酸梨、面梨、新梨七号、雪青等新老品种满园争辉,每年的金秋九月,黄澄澄的果实坠弯枝条,采购的车辆挤满地头。“最高等次的一个鸭梨能卖出10元高价,仍供不应求。”刘风义兴奋地说,梨果已成为刘老人村的“黄金果”。 如今,依托百年梨园,刘老人村又与北京多维集团公司合作兴建万亩生态农业观光景区,百年老梨景区、梨文化展示区、梨乡民俗与农耕体验区、梨休闲养生文化区,乡村生态游又为村庄增添了新“钱”景。 一业兴,百业旺 春耕时节农事忙,刘老人村的农忙却不同。 打扫梨园的石板路,收拾花海间的杂草,村民们在为乡村旅游旺季紧忙活。 与刘风义一样,村民蔡书月也喜欢到梨园转转,他却是为雪白的梨花瓣而来。 临近中午,蔡书月的农家乐里再次高朋满座。肥而不腻的猪肘肉配上清脆的梨片,清晨采摘下的梨花搭配莲子熬煮而成的梨花莲子羹,一杯清香的梨花茶……别具特色的梨花宴摆上了桌。 一业兴,百业旺。梨果产业不仅富了百姓,更美了乡村。 “土地流转,老百姓有了地租,也解放了双手。”刘风义说,农民可以到梨园上班,还可以外出打工,“2020年全村人均收入达25000元,年收入超10万的户就占到了90%。” 这几年,他们将村史文化和梨文化、运河文化相结合,在“百年梨园”基础上,建设了迎宾文化长廊、风韵梨塘、梨韵广场,建成梨文化博物馆、村史文化展馆等八景十园二十八处景点,百年梨园被评为国家2A级景区。 2018年,常年在外打工的蔡书月,瞅准商机,率先回村端上了“旅游饭”。今年清明假期,百年梨园再次成为网红打卡地。蔡书月的农家乐也天天爆满,每天收入超过了3000元。“今年,再租几个农家院办民宿,收入就更可观了。”蔡书月说。 以“百年梨园”为依托,实现农村产业多元发展。“下一步,我们将发展养殖垂钓,提升乡土风情。到来年梨花开时,游客来了,能钓鱼,能采摘,还有农家饭吃,让游客来了就不想走!”一张刘老人村规划图前,村委会委员蔡连普充满信心。 文明新风越来越浓 每天清晨,到村里的古风梨韵广场散步锻炼,是村民李俊兰最喜欢的事。 刘老人村,平坦的水泥路四通八达,灰瓦白墙的新民居井然有序,林木环绕的游园里,亭台、小桥相映成趣。 曾经,刘老人村像样的路只有两条,可也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别说出来散步锻炼,一下大雨就出不了家门。”李俊兰说。 “既要产业兴旺,还得生态宜居,才能留住乡愁,才能乡村振兴。”刘连山和村干部们明白了这个理儿。 借着美丽乡村建设的契机,刘老人村开始了“大整容”。修村路、安路灯,植绿树、刷墙体,铺广场、建游园,通上自来水、旱厕改水厕……昔日的破败景象不见了,画里的美丽乡村成了现实。 改变,不只是村容村貌,还有人心。 “在村里,吃水不用个人掏钱。像我这样60岁以上的老人,农村合作医疗费也由村集体负担。过年过节,村里还给75岁以上的老人发敬老金。”李俊兰越说越高兴。也正因为村集体的钱都花到了民生工程上,多年来,刘老人村几乎没有干群纠纷、邻里纠纷。 人心顺了,风气正了。真情照顾公婆的好儿媳、勤俭持家的好婆婆、热心助人的邻里模范、任劳任怨的村干部……越来越多“家庭和睦、邻里和谐”的好人好事不断涌现。如今,文明新风在刘老人村越来越浓。 |
关键词:梨园,阜城,产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