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如何打好种业翻身仗

来源: 河北日报 作者: 2021-02-05 16:37:48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河北沃土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员工忙着装运玉米种子,销往外地。 河北日报记者 郝东伟摄

  ▶河北沃土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在小麦育种试验田察看苗情。河北日报记者 郝东伟摄

  粮安天下,种子为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

  我省是农业用种大省,也是产种大省。近年来,伴随农作物种业投入持续增加,我省良种繁育能力、种子技术支撑体系逐步健全,以企业为核心的良种育繁推一体化格局正在形成,种业发展有了长足进步,但也面临种子企业小而多小而散、种质资源同质化比较严重、“洋种子”威胁加剧等多重困境,“卡脖子”隐忧渐显。

  站在“十四五”新起点,河北的种业发展如何更好地补短板、强弱项,提升种业实力,打好种业翻身仗?就这一问题,记者近日进行了调查采访。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

  “2020年我试种植了45亩‘张杂谷’,收成不赖,高产地块亩产达750多公斤。”涿鹿县东小庄镇“张杂谷”种植大户任忠兴说,与传统谷子相比,“张杂谷”产量高、品质好,让种植户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效益。

  “张杂谷”是河北省杂交谷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赵治海与他的团队历经多年培育的谷子杂交品种,具有耐旱节水省肥、适应性强、米质优良产量高等特点,深受种植户青睐。

  “谷子原产于我国,‘张杂谷’是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赵治海说,中国人碗里装中国粮,靠的是中国的种子。谷子耗水量低,特别适宜在西北、中原、东北等天然水量很难满足小麦和玉米高产生长的旱作区种植,对于丰富我国粮食种植结构起到了很好调节作用。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如今,“张杂谷”系列杂交种,创造了亩产811.9公斤的世界谷子高产纪录后,转向节水、高效的大规模种植。依托河北巡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大力推广,“张杂谷”系列谷种已累计在我国北方14个省区推广2000万亩以上,在埃塞俄比亚、塞内加尔、尼日尔等十几个国家试种成功,成为我国农业“走出去”和“一带一路”合作的典范。

  “张杂谷”只是我省做大做强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特色种业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化运作,我省节水优质小麦、优质强筋小麦、杂交谷子、马铃薯、甘蓝以及部分瓜菜等特色种业育种和产业化开发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形成了雪川农业、张家口弘基、河北巡天等一批优势特色龙头企业。截至2020年10月底,省级收集保存农作物种质资源总量达到6.7万份,果树苗圃活体种质资源总量2487份,育成农作物、畜禽、水产优良新品种(品系)总数842个。

  业内专家也指出,我省有些优秀品种的特性基因不具备自主知识产权,导致对国外种源依赖程度较高,将来有可能会面临技术上“卡脖子”的风险。未来在核心种质资源方面,应加大稳定、持续的基础性科研投入,提升种业自主创新能力,尽可能具备完整自主知识产权。

  加强现代育种技术应用,突破传统育种技术“天花板”

  在石家庄市藁城区顺中村种粮大户韩新波的600亩麦田里,越冬的小麦苗默默积蓄着生长的力量。

  “优质优价,一样的功夫,一亩小麦能多挣一两百元。”韩新波告诉记者,他种植的全是藁优系列强筋小麦,跟普通小麦相比,这个增收幅度很是可观。

  藁城区是全国强筋麦发源地,也是强筋麦最佳适宜种植区之一,藁城区农科所培育出的藁优麦系列品种在全国名列前茅。为做大做优藁优麦特色品牌,藁城区建设了3.08万亩强筋麦核心示范区,辐射带动全区藁优系列强筋麦品种种植面积达43万亩。

  河北宏瑞种业有限公司是藁优系列小麦品种的独家授权生产经营单位,作为省级育繁推一体化企业,2014年该企业与藁城区农科所开始深入合作,累计推广藁优系列强筋小麦1000多万亩,所产强筋小麦已成为国内大型面粉企业生产高档面包粉和各类专用粉的主要原料。

  “品质优、产量高,适宜不同区域和地块种植,一个个小麦品种展示出强大实力。”河北宏瑞种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洪泉说,目前我省优质强筋麦当家品种藁优2018、藁优5766、藁优5218均是节水高产强筋小麦品种,抗旱指数2级,亩产稳定在550公斤以上。

  得益于种业技术的支撑,近年来,我省选育的一批小麦、玉米新品种,既实现了产量的提升,也实现了质量的改善。数据显示,目前我省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在98%以上,在粮食增产诸多因素中,良种贡献率已超过四成。

  种出好效益,研发出好的品种是关键,育种技术创新是种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从世界范围看,育种技术经历了由传统育种技术向分子育种技术转变的历程。

  所谓传统育种技术,就是品种之间的杂交选优。分子育种,则是利用分子技术对品种基因进行精准选择和修正,以实现育种目标。与传统育种技术相比,分子育种技术具有快速、精准、低成本等优势,越来越受到重视。

  刘洪泉说,传统小麦育种,从亲本杂交算起,一直到新品系稳定、品种审定,再到大面积推广,一般需要十几年时间,过程十分漫长。如今,传统的育种技术已面临“天花板”,分子育种技术是今后重点突破的方向,只有将先进的分子育种技术与常规育种技术紧密结合,才能够培育出更多更好的新品种。

  “利用基因组测序、基因编辑等分子育种新技术,强筋麦育种也进入到高精尖阶段。”刘洪泉介绍,未来计划开展两方面技术研究,一是育成的强筋麦新品种与半糯性相结合,进一步提高新品种食品加工性能;二是加强新育成品种的抗病性,增强适应性,通过回交转育方式,加强抗病基因的定向转育工作。

  粮稳天下安,良种是关键。从河北省种子管理总站获悉,我省将充分利用京津农作物育种技术和人才优势,帮助有条件的种子企业建设院士专家工作站,发挥京津冀科技协作平台作用,加强人才培养和技术引进,积极推进“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为特征的育种新技术应用,推进育种由随机向定向、可设计转变,满足农民对良种、消费者对“乡味”的需求。

  加快产学研深度融合,形成联合攻关育种模式

  近几年,河北沃土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培育的“沃玉3号”“沃玉964”玉米品种出尽了风头:高产稳产,亩产达到900公斤左右,因抗病强,成了粮农竞相追逐的名牌产品。

  “企业和院校的联合育种攻关发挥了重要作用。”沃土种业董事长柳纪锋告诉记者,2009年,沃土种业与中国农业大学联合建立了校企合作育种平台,双方在科研育种、成果转化等方面进行合作。

  为积聚强大的发展后劲,2020年沃土种业与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河北省农科院、大北农集团等科研院校及重点企业组成育种科技联盟,通过构建大联合、大协作联动体系,推动技术创新、机制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融合。

  加强大联合、大协作,通过科企合作、协同创新,整合优势资源,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难关,破解一批“卡脖子”问题,进而实现科研成果落地开花,已经成为大多数种子企业的共识。

  “种子处于农业生产链条的最前端,对农业生产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影响。没有‘强壮’的种子,就没有强大的产业。”省种子管理总站站长王永波介绍,近年来,我省种子企业科研投入不断加大,科企合作持续深入,企业已成为育种创新的主体。接下来,我省将加大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力度,做好生物育种研发,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育繁推一体化的商业化育种技术体系。

  数据显示,2019年全省共有持证种子企业403家,其中育繁推一体化企业8家。2019年全省种子企业通过国审品种数量为46个,占全省总量的90.2%,通过河北省审定品种162个,占总量的73.97%,以企业为核心的良种育繁推一体化格局正在形成。

  育好种方能种好粮。省内许多育种专家提出,应进一步建立健全生物育种研发投入机制,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引导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深度融合,形成科技支撑合力,通过合理的激励机制,让更多科研机构、科研人员参与其中,把资源优势有效转化为产业优势,助力打好种业翻身仗。

关键词:河北,农业

责任编辑:雷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