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
▶李志刚(左)在大棚了解蔬菜种植情况。(资料片)河北日报通讯员 张永新摄 人物名片 李志刚,1956年出生于唐山市滦南县李营村,1978年入党,1987年至今担任李营村党支部书记。他带领村民自力更生、团结奋斗,通过八次产业结构调整,将一个贫困村建成富裕村,先后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退伍军人和全国模范退役军人等荣誉称号,是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李营村荣获全国文明村、全国卫生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等70多项荣誉称号。 聊起党支部书记李志刚,滦南县姚王庄镇李营村的乡亲们有说不完的话。有人说他思路清晰,创新绿色产业破解发展难题,让落后村脱贫有路致富有方;有人说他一心为公,牵挂着村中一枝一叶大事小情,引导大家齐心协力奔小康;有人说他尊重群众,鼓励乡亲们积极参与基层治理,塑造新时代农民新风貌…… 担任李营村党支部书记33年来,李志刚怀着“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的初心,带领村民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深入推进乡村治理,积极培育文明新风,把落后村建成远近闻名的幸福村,以坚守和奋斗书写了一名共产党员的赤诚与担当。11月22日,李志刚被授予“燕赵楷模·时代新人”荣誉称号。 盐碱地开出致富花 小雪节气,气温骤降,村民姚爱英家里的大棚中却温暖如春。“我家现在有九个温室棚,四辆车。这两年,我们还买了套一百多平方米的房子,准备给儿子做婚房。”她一边忙活一边却又腼腆地说,她的收入在村里还不算高的。 “我们村超过三分之一的人家都买了商品房,而且都是全款。现在村民年均收入超七万,村子像个大花园!”李营村村主任孙志春自豪地说。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30多年前,李营村号称“光棍村”。因为穷,年轻小伙子都娶不上媳妇。村里全是盐碱地,年人均收入不到300元。 1987年,李志刚开始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既然乡亲们信任我,那就要干出个样子,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 也就是从这一年,村子的面貌开始改观。上任不久,李志刚便开始在1420亩的盐碱地上描绘致富梦想。首先是在盐碱地种水稻,他给村民鼓劲:“相邻的柏各庄镇可以,我们为什么不可以?” 变则通。他带着村民开始了第一次结构调整——旱改稻。没有水,打井开渠,架线办电;没有经验,近学邻村,远学农场;没有资金,众人添柴,跑办贷款……贫瘠的盐碱地上第一次长出了黄灿灿的稻谷。 旱改稻之后,李志刚又不断尝试新的结构调整:稻菜双茬、拱棚菜、中棚菜、温室棚菜、猪沼菜“三位一体”生态棚等。如今,李营村177个生态大棚、350个温室大棚和数百个中冷棚全部种植了绿色无公害蔬菜,“青傲”牌商标远近驰名,生菜和苦苣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 “我家前院种的是海棠、后院樱桃,等到春天开花可漂亮了。”村民刘丽娟说,“这些花卉和苗木,不仅给大家带来好环境,还给村里赚了钱。” 近年来,李志刚又带领村民开始探索致富新路。从栽种白蜡绿化村庄起步,到增加品种、扩大面积、提升品位,成材的树木卖掉换钱,滚雪球般的发展模式把村庄装扮成了绿色世界,让集体经济不断壮大。 产业升级,释放商机。如今,村内有绿化树木18000多棵,村外有苗木20万株,品种达到36种,仅此一项每年集体就收入几十万元,植树造林做成了自主经营、零存整取、利息高、无风险的“绿色银行”。 近两年,在李志刚的引导下,村民们看到了发展高档苗木的广阔前景。李营村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投资800多万元,在本村及相邻村庄流转闲散土地约800亩,建起了包括榆叶梅、红宝石、金叶榆等十余个高档品种的绿化苗木繁育基地,探索出“腾笼换鸟”绿色发展模式。 “领头羊”带出“猛虎队” “这400米长的主街路,是书记带着我们用一个月时间,用从马路沟捡来的100多车废柏油渣块,一点点砸碎铺出来的。”“这个大荷花塘,没用外面报价150万元的工程队,书记带头动手,只花了25万元,就把一个占地10亩的大垃圾坑改造成现在这样。”走在李营村内,经常能听到村民说起村庄变化,点赞李志刚。 李志刚上任前,村子失窃失火案件频发,全村人心惶惶。李志刚上任后,实行了夜间巡逻值班的办法。每到夜间,他就带领班子成员轮流值班,一天不落地夜间巡逻。夏天还好说,村里村外地转悠还挺凉快;可到了冬天,西北风飕飕地刮着,冻得脸像被猫抓了一样。但因为李志刚带头,从没有人打过退堂鼓。 随着乡亲们腰包越来越鼓,丢东西、失火这样的事再也没发生过。有班子成员建议,要不晚上别巡逻了?李志刚不干,现在到处都是大棚,更应当防火,万一着火咋办?群众受损失咋办?就这样,晚上巡逻的制度一坚持就是33年,巡逻队走过的路能绕地球几圈。33年的坚持,换来了全村的治安稳定,秩序良好。 村看村,户看户,党员看支书。为了村中的“重大工程”更保险,李志刚总是在生产一线领着党员干。2018年,村里建党员培训中心时,正值夏天,他70多天没离开过工地,也没睡过一个踏实觉,穿着凉鞋都把脚晒出了网眼儿。在他带领下,村“两委”班子天天出义务工,党员轮流出义务工,白天顶着毒日头干,个个晒得像黑煤球;晚上常常干到半夜,有时甚至干到凌晨两三点。 “外来施工队给我们村的党员起了个外号,叫‘猛虎队’。说走南闯北这么多年,从没看到过我们这样为村里猛干的,且都是出义务工。”村民李宏旺说,书记辛苦劳碌为了啥?为了给我们老百姓谋幸福!因此,大家心服口服地跟着书记干。他指哪,我们就打哪。咱们干得累,却也干得欢! 村里的成就越来越多,“猛虎队”的规模越来越大。前有书记作表率、村“两委”带头,后有党员争先、村民紧跟。很多大事,都是靠李营人自觉自愿出义务工,一点一滴干出来、省出来的。据统计,这些年李营村村民自愿出的义务工就有11万人次,折合资金1400万元。 树新风活出精气神 “村民富了,环境好了,文明风气也要提高。”为了引导村民行为观念与农村社会治理现代化相适应,李志刚首先给村干部“约法五章”:吃请不到,送礼不要,办事讲公道,亲友不沾光,待客自掏腰包。同时,还不忘有针对性地给村民解疑释惑:村民出义务工“四明确、四清楚、四不准”,房屋地基、院墙、高度“三统一”,环境卫生“门前三包”……多年来,这些规矩李营村人人都要遵守,谁也不例外。 李志刚鼓励村民积极参加公共事务,形成办事民主的作风,为推进李营村的基层治理打下了坚实基础。在他带领下,村“两委”不搞一言堂,广泛听取党员群众的意愿和呼声,村民愿意的多难都办,村民不愿意的坚决不办。不管是开稻田还是建大棚,不管是修水泥路还是建村民活动中心,凡遇到大事要事,总是召开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会议民主决策。 2005年建大棚时,原先村里的地零散,南一块儿、北一块儿的,都是几分地一块儿,没有大的地块儿,有的一家五、六块儿地,都是南北垄,根本没法推广大棚种植,需要重新调整地块。 李志刚充分倾听大伙儿的意见建议,然后对各种意见建议进行梳理,先是召开“两委”会,接着又召开全体党员和村民代表联席会议,参会的42名代表全部在会议记录上按下了鲜红的手印。最后又召开了全体村民大会,一家一个人,全部到场。 “今天参会的都是在家里能说了算的,大伙儿同意咱们就调,不同意咱们就先不调。”全体村民听了李志刚的话,心想本来调地就办到了大家的心坎上,今后又能建大棚多种菜、多挣钱,全部参会的204人都举手表示赞成。 村民的主人翁意识随之不断提高。2015年,李营村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提上议事日程,先后召开“两委”会、党员会、村民代表会,充分征求意见,讨论发展路径。经过集思广益,大家最终把思想统一在发展绿化苗木上。接下来,党员积极带头,群众主动参与,倒苗、栽植、浇水、施肥,全都是村民自愿完成。当年,就栽种树苗5000余棵,建成占地20亩的紫叶稠李育苗基地。 “乡风文明还要让老百姓活得有面子,活出个精气神儿!”李志刚说,这些年,村里先后开展了好婆婆、好媳妇、好妯娌、好邻居及“十星级文明家庭”评选。如今,大伙儿你争我赶,村里各街道宣传栏,处处展示着李营村“生产能手”“致富能手”“孝顺儿媳”“子女成才优秀家庭”等一系列风采录。 时值年终,同往年一样,李志刚又在琢磨明年咋干。他先后组织召开了党员会、民情恳谈会,又通过支部会、村委会讨论,广泛听取意见,最终推出了“李营村2021年8件民生实事”,得到村民一致赞同。 “新的一年,我还要带着全村人挖掘苗木行业的文化内涵,念好‘生态经’和‘旅游经’,让李营村成为勤劳致富的品牌村,带动周边更多村庄同发展、同致富。”李志刚说。 |
关键词:第一书记,劳动模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