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产品促增收 产业扶贫见成效
9月26日,第二十四届中国(廊坊)农产品交易会在廊坊国际会展中心隆重开幕。图为观众在河北省特色农产品精品展内参观。河北日报记者 田 明摄 金秋时节,硕果飘香。9月26日,以“品牌·质量·开放·共享”为主题的第二十四届中国(廊坊)农产品交易会开幕。在农交会贸易展览区,一个个响亮的农产品品牌犹如一颗颗明珠集中亮相,让农产品有了更广阔的推广渠道,吸引了更多城乡居民眼球,成为带动更多贫困户增收致富的新门路。 为农产品插上品牌翅膀,增强扶贫农产品竞争力 “承德山水”农产品、永清胡萝卜、塞北马铃薯、富岗苹果、兴隆山楂……一个个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占据了贸易展览区的醒目位置。 在对口帮扶地区特色农产品展示区,张家口弘基农业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展台上琳琅满目的马铃薯产品引人驻足围观。 “我们的马铃薯块大、整齐、品相好,加工的马铃薯全粉营养价值高。”弘基农业公司电商部主任邓杰介绍,公司旗下的马铃薯种植基地在张家口市塞北管理区,区域气候寒凉,昼夜温差大,土壤有机质含量高,非常有利于马铃薯生长发育。生产的马铃薯耐运耐藏,光滑白润,是各种马铃薯淀粉及其制品生产的上好原料,塞北马铃薯已是省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这次参加农交会,第一天就吸引了多家与会客商洽谈、合作。 2017年以来,弘基农业公司依托马铃薯全产业链优势,将马铃薯产业化经营与农户种植有机结合,依托“塞北马铃薯”区域公用品牌优势,提升农产品市场吸引力,带动了周边地区396户805人实现脱贫增收。 “塞北马铃薯”品牌的叫响,是我省积极培育高含金量的区域公用品牌,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产品附加值、消费者认知度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我省健全农产品产销衔接机制,大力挖掘各地“名、优、特、新”农产品,在贫困地区培育打造了围场马铃薯、万全鲜食玉米、兴隆山楂、望都辣椒、宣化牛奶葡萄、平泉香菇等29个省级以上区域公用品牌,为贫困地区优质农产品插上品牌翅膀,在市场上更有竞争力。 品牌是质量,品牌是标准,品牌是效益。今年我省将集中力量抓好10个系列“河北品牌”、12个区域公用品牌、20个领军企业品牌建设,带动全省农业品牌发展,形成“突出重点、分级推进、带动全局”的品牌建设新格局。推动贫困地区农产品营销,强化贫困地区品牌培树,制定贫困地区特色优质农产品目录,支持每个贫困县培育1至2个区域公用品牌,集中打造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品牌和特色农产品品牌。年内贫困地区有效期内绿色有机食品达到355个、登记保护地理标志农产品达到17个。 把贫困户联接在产业链上,跑出产业扶贫“加速度” 本届农交会上,扶贫成为高频词。各地紧密围绕本地特色农产品,走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道路,紧密与贫困户利益联结,稳定带贫增收能力,以品牌覆盖带动农业种、养、加发展,用品牌覆盖农业全产业链条,让品牌溢价助农增收。 在保定市特色农业展示区,阜平“老乡菇”系列产品格外引人注目。 “‘老乡菇’品质好,一直供不应求,种香菇这条路算是选对了。”阜平县农业农村和水利局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站长刘金玺极力向与会客商推介。 刘金玺说,阜平县因地制宜,根据自然禀赋、气候条件,把食用菌作为脱贫支柱产业,逐步实现了规模化经营和产业化发展,成功打造“老乡菇”品牌,掌握了市场定价权,小香菇一步一步从大山深处走向全国各地。目前,阜平县食用菌种植面积达2.1万亩,覆盖140个行政村,建成规模园区102个,建设标准化棚室4610栋,年生产总值近10亿元,直接带动群众增收3亿元。 近年来,保定市在贫困地区按照“大龙头、强带动、全链条”模式,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每个贫困县均培育了2至3个特色鲜明、优势集聚、带贫能力强的主导产业,直接带动贫困县农业总产值增长38%以上。打造特色农业产业扶贫基地1000个以上,辐射带动2400多个贫困村,8个国定贫困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5年的6307元增长到现在的10253元。 产业扶贫是助力我省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支撑,我省很多地方都把培育扶贫产业摆在突出位置。承德市突出“一县一品”,围绕构建“一环六带”产业布局,大力发展绿色、优质、特色农产品,创建平泉香菇、隆化肉牛、兴隆山楂3个国家级特优区。沧州市根据资源禀赋及产业基础,选择了粮油、蔬菜、果品、畜禽、水产等5大类,甜瓜、梨、生猪等14个具有一定优势的农产品进行重点打造,大力发展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促进农产品提质增效。 产业扶贫跑出脱贫“加速度”。近年来,我省统筹实施六大特色产业扶贫工程,以特色种养业为基础,在贫困地区积极发展特色经济林产业,着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有序发展光伏产业,引导发展电商产业,扶持发展家庭手工业,将更多的贫困户嵌入产业发展链条。截至2019年底,贫困户实现产业扶贫项目全覆盖和多重覆盖,全省贫困人口人均产业收入达到3924元。 |
关键词:产业扶贫,致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