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扶贫“三级跳” 脱贫成果更牢靠
在阜平县天生桥镇南栗园铺村北的现代食用菌产业核心园区,一座座现代化大棚鳞次栉比。食用菌产业已成为该县的主导富民产业之一,年产值近10亿元,直接带动群众增收3亿元,覆盖群众1.5万户。 河北日报通讯员 罗大庆摄 日前,在阜平县寺口村的硒鸽健康产业园核心园区内,养殖户在鸽舍给鸽子喂食。河北日报记者 寇国莹摄 2014年至2019年,全市共投入财政扶贫资金33.16亿元,谋划实施产业项目6561个,累计带动贫困户50万余户近120万人;目前所有贫困户已经实现2个以上高质量产业全覆盖,通过产业带动,年人均收入4061元 “经过7年努力,阜平县顺利完成脱贫摘帽任务,全县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的3262元增长到2019年的9844元,形成以食用菌、高效林果、中药材、规模养殖、家庭手工业、生态旅游为主导的六大扶贫产业体系。”阜平县县长贾瑞生介绍说。 阜平扶贫产业发展状况,是保定市产业扶贫的样本。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保定市始终把产业作为高质量脱贫的基础支撑,实现了从抓覆盖面提高产业覆盖率到抓质量提高产业收益率,再到抓精准精细提高防致贫防返贫能力的“三级跳”。2014年至2019年,全市共投入财政扶贫资金33.16亿元,谋划实施产业项目6561个,累计带动贫困户50万余户近120万人。目前,全市所有贫困户已经实现2个以上高质量产业全覆盖,通过产业带动,年人均收入4061元。 多点支撑,扶贫产业体系更完善 “原来养猪真的能让我们脱贫!”今年4月份,涞源县南马庄村宝迪猪场第一批生猪出栏2000多头,毛收入达100多万元。除了将利润的5%用作村集体日常运营服务,剩下的利润全部分配到建档立卡贫困户手中。村民苏计海一家4口拿着分到手的7000元钱,脸上笑开了花。 今年2月,涞源县顺利完成脱贫摘帽任务后,继续谋划实施车间进农村、光伏上屋顶、旅游全县域、农业产业化四大产业扶贫工程,采取“政府+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将贫困群众嵌入产业链,全县283个行政村全部实现三重以上产业覆盖,真正实现多重覆盖、多重收益,户均年增收达万元以上。 近年来,保定市按照多点支撑、长短结合、县域统筹、全面覆盖的基本思路,因地制宜,下大力气发展扶贫产业,重点打造特色农林、绿色能源、旅游休闲、家庭手工业四大特色扶贫产业,扶贫产业走出了一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新路径。 着眼于防致贫、防返贫,该市还持续完善扶贫产业融合发展体系、产业经营体系、产销衔接体系、科技服务体系、政策支撑体系、组织推动体系,加快形成产业结构明显优化、发展质量明显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的贫困地区乡村产业体系,使脱贫攻坚成果不断巩固提升。 目前,阜平、涞源等9个贫困县从各类扶贫产业中重点培育特色主导产业19个,每个贫困县都具备2至3个特色鲜明、对贫困户联贫带贫能力强的扶贫主导产业;非贫困县以农业企业为依托,建立了以“农业扶贫产业+企业+贫困户”模式为主的紧密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入股合作、资产收益、土地流转、劳务用工等形式,帮助贫困农户实现稳定可持续增收。 组合施策,扶贫产业支撑政策更活 加水、下粉条、添佐料……在易县太行水镇酸辣粉档口,老板赵振响手法娴熟,将一碗碗热腾腾的酸辣粉煮好,端给游客。自2016年太行水镇开业后,曾经的贫困户赵振响开了一家酸辣粉店,年收入30万元。农区变景区,太行水镇通过为农民打造双创孵化平台,吸引农民回乡创业发展农家游,吸纳农民入园务工,实现精准扶贫。 “开展‘旅游+扶贫’,实行景区与贫困村、贫困户产业同步规划、同步发展,贫困户通过土地流转、进企务工、经商创业,实现稳定增收。”易县扶贫办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该县统筹脱贫攻坚政策措施,探索出“引、联、稳、带、创”产业推进“五字法”,实现多渠汇水、多点支撑,推动全县形成八大产业片区、七种模式、八大主导产业的产业发展格局,全县脱贫人口的人均纯收入37%以上来自扶贫产业,户均实现了2项以上增收产业覆盖。 组合施策,让产业的支撑政策活起来,让贫困群众充分受益、真正受益。保定在市级层面统筹指导、协调推动,用好落实行业产业、科技支撑、金融保险及消费扶贫、易地扶贫搬迁、东西部扶贫协作产业政策,县级“一个产业一套政策”,行业部门分类施策、定向倾斜,制定落实分行业、分区域、分类别的产业支持政策组合拳,推动产业扶贫抓规划、选产业、强主体、建机制、成体系的梯次推进,呈现出政策、资金、项目向贫困地区倾斜,人力资源要素向贫困地区聚集的合力攻坚扶贫格局。 目前,全市已构建起特色农林、绿色能源(光伏)产业、乡村旅游、生态林业、电子商务等乡村扶贫产业,并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条,提升带贫能力,加快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融合发展、竞争力强的贫困地区乡村产业体系,为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奠定坚实产业基础。 化解风险,脱贫群众的收益保障更多 “底数清才能做到情况明,情况明才能保证措施实。”据保定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17年,市农业农村局对全市1104个贫困村的产业状况进行了摸底调查,全面掌握了贫困村资源禀赋、现有产业、收益情况;2019年,对贫困县所有19个扶贫主导产业发展状况进行了全面评估;2020年,建立了覆盖全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产业项目台账和到户产业扶贫台账。 重点针对剩余贫困户、脱贫不稳定户、有致贫风险的边缘户,保定建立了3类户产业清单。同时,汇总分析园区、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和产业项目,建立了联贫带贫台账。根据这些台账和清单,逐县逐村逐户分析,有针对性地制定帮扶措施,有效提升了扶贫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其中,以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为依托,探索推广保定市“政府+驿站+龙头企业+基地+村级组织+贫困户”等15个产业扶贫带贫模式,提升了产业覆盖质量和效果,将贫困户深度、持久嵌入产业链条,持续增强贫困群众产业参与度、收益满意度。 目前,该市已建设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50家,涵盖蔬菜果品、食用菌、畜禽、中药材、花卉苗木、果蔬盆景、食品加工、文创农旅等十大类35个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75家、县级以上现代农业园区197家,共计带动19.37万贫困户实现稳定增收。 |
关键词:产业扶贫,脱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