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信用可变现 增收路上不差钱
“看俺这温室大棚气派不?占地3亩多,是全村最大的!”日前,在饶阳县留楚乡西赵市村孙彬的温室大棚里,他正忙着为西红柿秧苗打尖整杈。“建棚花了14万多元,过去连想都不敢想,这可多亏了县里的‘党建+信用+金融’贷款服务‘三农’合作模式,让俺圆了增收梦。”孙彬说。 去年5月,饶阳县与农业银行合作,推出“党建+信用+金融”纯线上、纯信用贷款服务“三农”合作模式,创建了全国首个党建助推信用村、信用户建设试点,走出了一条党组织“牵线”、金融部门“搭台”、党员和群众“唱戏”,促进乡村振兴的新路子。目前该县已有557户农民评上了信用户,贷款6824.33万元,实现了农民信用可“变现”,增收路上不差钱。 破题农户抵押难贷款贵 饶阳县是全省果蔬产业大县、京津“菜篮子”,设施蔬菜面积达到40万亩。近年来,该县农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农户资金需求量大,但贷款抵押难、贷款贵、贷款慢的问题制约了发展。 30岁的孙彬是一个种植能手。他总想趁年轻大干一番,可盖座温室大棚就得花十多万元,再算上种子、肥料、农膜的钱,投入就更多了。想贷款,家里没车、城里没房,没有可抵押的东西。“因为钱的事儿,梦想一直在原地踏步。”孙彬很无奈。 一边是农户有贷款需求,但达不到金融机构的抵押要求;一边是金融机构有放贷意愿,但难以掌控放贷风险。农业银行饶阳县支行行长李帅感慨,许多农民没有贷款所需的担保和抵押,支持“三农”,他们有心无力。 去年2月,中国农业银行总行有关领导到饶阳县调研。饶阳县领导向他们介绍了设施果蔬产业发展现状和农民面临的资金难题。双方就农民小额免抵押贷款进行了探讨,面对一些地方免抵押贷款失败的例子,如何保证农户守信用就成了关键。经过沟通,他们确定了“党建+信用+金融”纯信用贷款服务“三农”合作模式,利用该县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好的优势,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让金融更好地为农户服务。 县里成立了领导小组,制订了《信用村、信用户评定工作考核方案》《贷后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文件,银行系统制订了《信用村、信用户创建及农户贷款支持试点方案》,建立了“乡评信用村、村评信用户、银行审核放贷”的工作流程,拉开了信用村、信用户创建的序幕。 看到信用能抵押,许多村和农户都想取得金融支持。但如果降低了标准,把关不严,出现了失信,这种模式就会失败。“我们建立了‘户失信、村降级、乡受损’机制,充分发挥‘信用联盟’作用,建立‘1+10党员联系户’制度,每名党员联系10户农户,如果农户失信,党员都负有连带责任。”该县相关负责人介绍,为做好这项工作,县里明确各乡镇党委书记和信用村党支部书记分别是乡级和村级贷后管理第一责任人。 严格荐评标准,选好授信对象 去年4月,该县召开信用村、信用户建设启动大会。按照村两委班子威望高、上年度整体考核排名靠前、村风良好等六条标准评选信用村。在此基础上各信用村组织农户报名参选信用户,由党员组成“信息采集队”,采集各自联系的参选户的信用信息,严格按标准评选信用户。 “听说要评选信用户,俺第一个填写了申请表。”孙彬说,“当时申请的户很多,还要党员投票确定,我很紧张。结果一唱票,我就在11户信用户中。” “信用户评选既要看家庭经济情况、经营状况,还要看人品,有没有不良记录,要保证每一笔贷款都能还上。信用户由村里38名党员投票确定,每名党员都要对每一票负责。”村党支部书记孙富宅说,“村党支部书记有一票否决权。但大家的眼睛是雪亮的,评定的结果都在意料之中,我也不用行使否决权了。” 经过农业银行饶阳县支行调查、评级、授信、资料录入,到今年6月,该县共分两批评选出信用村38个、信用户557户。信用户只需到村金融服务部提交贷款申请、说明贷款用项,即可在线完成“村发起、乡审核、县推荐”。银行包片客户经理走访核实后,在线完成贷款审批。依靠信用,农户在家就能得到贷款。 “农行专门研发系统,对信用户贷款全流程网上作业。同时开设了信用户贷款‘绿色通道’,专人办理,信用户贷款无需等待。”农业银行饶阳县支行副行长赵建兵说,按照评定的信用等级,给予信用户最大限度的优惠政策,贷款月利率最高不超过千分之五,而且“一次授信,循环使用。” 注入金融活水,实现共赢发展 “人家诚信对咱,咱可不能失信。”贷到款后,孙彬马不停蹄,只用两个月就建好了大棚,种上了“天龙九号”西红柿品种。“现在西红柿已到了采摘期,卖了头茬就能还上贷款,从贷到还不超5个月。”孙彬说。 “孙彬说的不假,这么大的棚,一茬西红柿就能产3万公斤,按现在的价格还上15万元贷款不成问题。”孙富宅帮孙彬算起账来。 “信用户们都精明着哩,什么时候贷,什么时候还,都有小九九。因为是按日计息,随借随还,大家都掐算着时间往前赶。”银行工作人员何春胜说,到目前557户信用户贷款1164笔,未发生一笔欠息、一笔不良贷款。目前贷出的6824.33万元中,已有4093万元提前归还。 金融是水,信用是渠。“党建+信用+金融”信用贷款模式挖通信用渠,引来金融水,促进了农民增收和产业兴旺。“依托这种信用模式,我们建设了9个百亩棚室大方,去年新增棚室344座。”留楚乡乡长王松说,金融支持,犹如注入了活水,助推设施农业实现了大发展。 “这真是种豆得瓜,相得益彰。”何春胜感慨,过去对农户贷款缩手缩脚,怕风险难控制,如今金融部门将贷前调查、贷后管理,交给了乡镇、村党组织,减轻了银行的工作量,也解决了信息不对称、人手不足、服务不及时等问题,提升了贷款业务份额。 “信用能抵押,户户增收忙。如今我这个村党支部书记有忙不完的事,11户信用户要扩大再生产,村里帮助调整土地,去年增加了近百亩的设施蔬菜。”孙富宅指着村西一片大棚区说。 |
关键词:农民,增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