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群众就是我的亲人”

来源: 河北日报 作者: 2020-07-22 10:11:19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日前,在南皮县五拨台村的示范大棚内,驻村原第一书记杨玉才(右)和村干部讨论如何促进大棚种植增效增收。

  他3年驻村扶贫期满离开时,乡亲们含泪相送,拉着他的手不想放开;他3年驻村扶贫期满离开时,村里的产业从无到有,为乡亲们脱贫打下了牢固基础;他3年驻村扶贫期满离开时,他救助的贫困家庭孩子上了大学,而他自己的家庭却因驻村扶贫期间妻子意外去世,留下了深深的遗憾……

  现在,虽然不再驻村,但作为分管公司扶贫工作的负责人,沧州市供水排水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玉才,还会时不时来到南皮县大浪淀乡五拨台村,为脱贫攻坚支招出力。他说:“这里就是我的第二故乡,贫困群众就是我的亲人。”

  杨玉才先后被省扶贫开发和脱贫工作领导小组授予脱贫攻坚“奉献奖”,被省委组织部、省扶贫开发办公室授予全省“扶贫脱贫优秀驻村第一书记”光荣称号。

  “带好一个班子,就是建起一个坚强堡垒”

  五拨台村紧邻沧州大浪淀水库,全村268户1052人。当年修建水库占去村里5000亩地,现有耕地面积580亩,人均耕地少。2015年五拨台村被纳入贫困村序列,沧州市供水排水集团负责帮扶。2016年2月,沧州市供水排水集团驻村扶贫工作队进驻帮扶,杨玉才任驻村第一书记。

  如今的五拨台村草木葱茏、瓜果飘香。顺着弯弯曲曲的乡间水泥路,记者乘车来到了五拨台村党群服务中心。

  “前些年可不是这样。库区地势低洼,进村都是土路,一下雨根本没法走。”该村党支部书记汪杏军说,杨玉才率领工作队,帮助村里建强党组织,发展产业,改善基础设施,扶贫帮困,让五拨台村完全变了样。

  “带好一个班子,就是建起一个坚强堡垒。”杨玉才曾当过乡镇党委书记,有丰富的基层工作经历。驻村后,杨玉才在走访贫困户的同时,走访了全村33名党员,与其一一谈心,激发他们的责任感;同时,指导村党支部建立健全“三会一课”制度,加强村“两委”班子和党员队伍建设,发展新党员,培养村后备干部。一系列举措使村“两委”的凝聚力、战斗力得到了很大提升。连村民们都说,村干部跟以前不一样了。

  “杨书记手把手教我带班子、干工作,我自己都感到进步特别大。”汪杏军深有感触地说,不久前,该村党支部还被评为县先进党支部。

  “扶植一项产业就是增加一道脱贫保障”

  进入夏季,五拨台村的大棚甜瓜进入销售旺季。走进脱贫户杨书波的大棚,不同种类的甜瓜吸引了记者的目光:“一个棚里怎么种了这么多品种?”

  “有10多个品种,除主打品种,我还在筛选一些有市场潜力的品种。”杨书波说。

  杨书波的家庭2014年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夫妻二人原来一直以种植大棚蔬菜为主要经济来源,但因为种植的是普通蔬菜,效益并不高。

  2018年,在杨玉才的引导下,杨书波把往年种普通蔬菜的6亩大棚改种3个市场走俏的甜瓜新品种,喜获丰收,畅销市场,一季甜瓜,纯收入4万余元。

  为进一步帮助村民提升种植效益,杨玉才向集团申请资金,帮助村里建了3个大棚作示范。记者注意到,位于村边的这3个大棚各不相同:一个是温室大棚,一个是春秋棚,一个是暖棚。“建3种棚,就是想实地检验一下各种棚的效益,以便于有针对性地推广。”杨玉才说,从当地种植甜瓜的实践看,暖棚比温室大棚投资少,比春秋棚采收早,综合效益更好。目前这3个大棚已承包给本村农户经营,成为村集体收入的又一来源。

  为帮助大家畅通农产品销路,杨玉才主动联系对接流通专业合作社,发动有联系的单位参与消费扶贫,保证种植户收益。

  杨玉才认为:“扶植一项产业就是增加一道脱贫保障。”为壮大扶贫产业,杨玉才多方协调跑办,在五拨台村党群服务中心院内建设了光伏发电项目,每年可为村集体带来10万多元收入。同时,通过分红,还惠及贫困户。

  为使脱贫攻坚有一个牢固基础,杨玉才带领工作队帮助村民改善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条件。经多方努力,修建了扬水站和田间排水沟,使村东易涝难收的耕地实现“能浇能排,旱涝保收”,硬化了村东的道路和田间路,被村民称为“连心路”。

  “成就一个孩子,就是扶助了一个家庭”

  在五拨台村,传诵着杨玉才成就本村两位大学生的佳话。

  “听到孩子在军队考上了军校,我高兴得哭了。”说起杨玉才对李帅的帮助,李帅的姑姑李秀荣的眼睛湿润了。

  李帅的父亲去世早,他与母亲相依为命。杨玉才到村里工作时,李帅正在沧州上高中。了解到他们家的情况,杨玉才决定资助孩子,让他安心读书。

  高考后,李帅按成绩能上普通大学。通过谈心,杨玉才了解到李帅的志向,建议他可以先入伍,再考军校。如今,李帅已是一所军事院校的学生。

  “一个孩子能改变一个家庭。成就一个孩子,就是扶助了一个家庭。”杨玉才说。

  见到因疫情在家的李忠伟时,他还有些腼腆。但谈起“杨伯伯”,他打开了话匣子,满是感激之情。杨玉才到村里时,李忠伟正在沧州读高中,李忠伟的父亲有病,家庭条件差,面临辍学危险,杨玉才听说后,向他提供资助,让他安心上学。如今,李忠伟已是国内一所名校的研究生。

  3年间,杨玉才先后资助了村里6个孩子,为他们的家庭升起了希望。

  但说起自己的家庭,杨玉才却满是愧疚。驻村扶贫期间,他的妻子意外去世。这一度让他备受打击,难以释怀。

  他把对妻子的爱和愧疚加倍倾注到村里的扶贫帮困工作中。贫困户胡凤娥家透风漏雨的老房子被整修一新;杨玉才多方奔走,筹措资金为村里建设了排水系统,彻底解决了困扰村民的大难题……路好走了,路灯亮了;田不淹了,村里也不积水了;班子强了,民心齐了,村民富了。“五拨台村的变化可以说是翻天覆地!”该村村民代表杨宝香说。

  如今,杨玉才时不时还会回到村里来,他说,这里的群众都是自己的“亲戚”,看着他们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是他最大的快乐。

关键词:

责任编辑:雷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