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攻坚(报告文学)

来源: 河北日报 作者:尚 未 2020-02-11 12:41:56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孙建设在实验室观察苹果无病毒苗木组织培养情况

  孙建设为来基地考察的农大教师现场讲解

  □尚 未

  脱贫攻坚战进入决胜时刻。以创新驿站模式助力太行山区脱贫攻坚而闻名的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孙建设,春节前又开始谋划春天里的甜蜜事业了,苹果产业在新的一年燃起新希望。

  千里太行,山道崎岖,白雪茫茫。但是在孙建设心里,太行之春马上就要到来,那一簇、两簇、三四簇……亿万簇苹果花氤氲成云,幽香四溢。在这壮美的花海中,孙建设仿佛端坐在云海之间,惬意地巡视漫山遍野的苹果树,那幸福的感觉令他如痴如醉。

  孙建设知道,太行山贫困山区的群众正在摘掉贫穷的帽子,他们淳朴的脸上绽开的笑容如糖、似蜜,散发着醉人的甜香——那就是富裕幸福的味道。

  一

  满头乌发时,追随着前辈们的脚步,孙建设曾马不停蹄地行走在太行山路上……

  巍巍太行,莽莽群山。

  这里既是革命时期护佑太行军民的天然屏障,也是脱贫攻坚战场上束缚老区脱贫致富的现实障碍。让荒山野岭变成金山银山,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更是一项伟大的事业。

  为了打破重重大山的阻隔,为了让太行人民尽快过上幸福的生活,各级扶贫人迎难而上,砥砺前行,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河北农业大学就采取了实际行动,启动了“太行山道路”——坚持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办学方针,围绕全省特别是太行山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进行成果转化、技术推广,推动了山区农业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进入脱贫攻坚阶段以来,“太行山道路”更是创建了新模式,走出了新格局。正是在这条越走越新、越走越宽的道路上,孙建设坚持苹果产业的再发展、再壮大思路,与太行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以自己的一片赤诚,用自己毕生的所学所知,让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走上了勤劳致富的康庄大道。

  出生于河北深泽县枣营村的孙建设,是熟悉农村,熟悉农民的。满头乌发时,追随着前辈们的脚步,孙建设曾马不停蹄地行走在太行山路上……

  几十年如一日,下乡,上山。当年,由于通讯不发达,向农民传授果树栽培技术,要逐个村子走,挨个果园转,技术推广的效率很低。渐渐地,孙建设意识到这么跑下去,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新技术他们是讲了,但落实下去很难,文化底子好、头脑灵活的村民听了课,能将果树管理好,而大多数村民由于文化底子薄、理解能力弱,你讲你的,我做我的,到了自家果园,依旧沿袭老传统、老做法。

  脱贫攻坚是一场必须打赢、必须打好的硬仗,哪怕遇到再大的困难,也决不能有丝毫的退缩。

  孙建设开始寻求打破这种困局的办法。

  那年春天,保定市顺平县蒲上镇苏家疃村的村干部找到了孙建设,想请他到村里给乡亲们传授苹果种植技术。

  “我去没问题,”孙建设快人快语地说,“但必须管事!”

  “那当然,你全管!”村党支部书记王成秀求贤若渴,立即答应。

  孙建设笑了,“也不全管,只要该我管的事,我说了算就行。”听了他的话,村委几人也都憨厚地笑了。

  平心而论,孙建设知道自己接下的这个任务并不轻松,但他没法拒绝。在太行山行走了多年,他结识了很多大山中的农民朋友,从他们那一张张古铜色的脸上,他读到很多的无奈与渴望,他无法忍受那些目光的注视,他要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识,让一座座大山变成花果山,让一个个山村变成幸福村,让更多的太行老区百姓不再为贫穷所困……说干就干,孙建设很快走马上任,踏上了带领贫困群众依靠果树种植勤劳致富的新征程。

  只是他没料到,困难远比预想的多得多。

  二

  想要做好一件事,没有踏破铁鞋的劲头,是不行的。种苹果脱贫攻坚更是如此。

  孙建设为人爽利,没有架子,村民们都乐意与他打交道。他也将村里当成了家。

  最初,他觉得村里有苹果树种植的历史,大家致富的想法也很强烈,工作开展起来不会太难,但很快发现并非如此。

  人们习惯了墨守成规,习惯了眼见为实,孙建设讲的那些新技术、新理念,没法给果树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果农们不敢轻易尝试。村里原有的400亩果园,各家各户仍按照传统做法进行管理,果树长得高又大,看着很气势,却挂不了几个果子。

  孙建设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他像林中的一只大喜鹊,频繁地出现在各家果园里,从这一家飞到那一家,不厌其烦地向群众传授果树栽培和管理技术。然而,尽管他讲得口干舌燥,额头冒汗,但依旧收效甚微。

  想要做好一件事,没有踏破铁鞋的劲头,是不行的。种苹果脱贫攻坚更是如此。

  这天,从保定市区回到村里的孙建设,怀抱一摞牛皮纸封皮的笔记本,一头闯进王成秀的屋,将本子“砰”一声撂在他面前,满脸是汗地说:“王哥,召集村干部开会。”

  “这些本子,你掏钱买的?”王成秀问。

  “将大伙儿都召集过来,我有话说。”孙建设“咕咚咕咚”喝了几口水。

  “你买本子干啥?”王成秀追问。

  “果树管理上,是不是我说了算?”孙建设反问。

  “当然。”王成秀说。

  村里的大喇叭嗡嗡响过一阵后,几名村干部很快聚到一起,孙建设直奔主题。

  “大家让我来村里,是对我的信任,我不能辜负了各位,要想不辜负,就必须有所得罪!”孙建设说,“咱村一共400亩果园,从现在起分成8片,诸位每人管50亩,我呢……”他一脸严肃地望了望在座的村干部们,“我负责督查,该讲的我讲,该示范的我示范,但具体抓落实,就有劳大家了,”他大声说道,“咱打开天窗说亮话,若哪个人管不好自己那一片,我可要给他开现场会的,让老百姓都参加,到时候咱可就真下不来台了。”

  众人不禁面面相觑。

  “当然,若你这片管得好,果子长得漂亮,我也带大家给你开现场会,让诸位老哥好好露露脸!”

  众人转而面露喜色。

  孙建设开始分发笔记本。“请大家记住啊,只要我来讲课,除非家里有老人过世,或是自己生了病,否则必须到场!”说到这里,他故意提高了嗓门:“我所讲的关于果树管理的话,要认真执行,不能‘贪污’,更不能‘浪费’!”

  村干部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又掂了掂手中的笔记本,都嘿嘿地笑了。

  村里人实在,但村里人更看重脸面,尤其村干部,谁也不想在熟人面前出洋相。打这以后,大伙听课认真了,落实起来更有劲头了。

  时光飞逝,到了苹果树全面挂果的这一年,苏家疃村共收获了2万多公斤个大味美的果子,总收入达10多万元,而王成秀家的24棵果树,一下子就卖果近万元。老百姓最讲实惠,村民们学用技术的热情一下子高涨起来。

  如今,苏家疃村早已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三

  要想让太行山区的父老乡亲们摆脱贫困,需要下一番苦功夫,下一番真功夫。

  2018年的春天,顺平县顺农果品现代农业园区内,阳光明媚,微风轻拂,一行行矮砧密植的苹果树像排列整齐的步兵方阵,在这大好时光里散发出磅礴之气,正从大地与群山间汲取养分,积聚力量,准备打一场脱贫致富的攻坚战。

  邢志刚是园区里的技术员,在这样的氛围中,他的心情也像那金色的阳光,是明朗的,是温暖的,还带着一丝丝迷人的香甜。他的身边围绕着十几个人,都像仰慕明星那样将目光投在他身上,这让四十出头的邢志刚感到很满足,很荣耀。

  “这些枝条,妨碍光照,要剪掉。”邢志刚抬起手中的修枝剪,“咔嚓”一声将一条枝丫剪了下来。

  邢志刚是山下北大悲村的村民,以前只能靠外出打工维持生计,家里的生活一直没有大的改善,园区建成后,在村干部的鼓励下,他来到园区打工,在孙建设手把手的指导下,成为园区的技术骨干。邢志刚家里的2亩山地流转给了园区,每年的流转金比自己种传统作物的收益高得多,一年下来还能从园区领到4万元的工资,小日子比过去滋润太多了。每每想到这些,邢志刚的喜悦就溢于言表。

  “志刚,是把这些枝条剪下来吗?”一旁,村民王明红笑着问。他比邢志刚大了几岁,但很佩服邢志刚脑子灵活、学技术快。

  “没错!”邢志刚信心满满地说。

  几位村民迅速行动起来,“咔嚓、咔嚓”的声音像一首欢快的歌,在果树间响起。正当人们享受着劳动的快乐时,一个清脆却又明显愤怒的声音在耳边响起,震得大家心中一跳,纷纷停止了动作,像一尊尊雕塑戳在了林间。

  “谁让你们这么剪的?”是孙建设。平时和颜悦色的他,此刻像一头愤怒的狮子,他几步来到邢志刚面前,俯身从地上捡起一根被剪下的枝条,惋惜地说:“昨天不是跟大家讲了嘛,什么样的枝条可以剪,什么样的不能剪,怎么还胡乱剪啊?”

  “可是……”邢志刚闹了个脸红脖子粗,嗫嚅着:“这些枝子挡了阳光啊……”

  “那也要分清主次嘛!”孙建设的火气依旧,“这些都是花芽枝,花芽枝啊!”仿佛剪刀是剪在自己身上,他满脸的痛苦。

  孙建设的心痛是有原因的,他希望通过这个园区的快速发展,带动周边更多的贫困群众摘下贫穷的帽子,让老百姓的腰包真正鼓起来,在这莽莽苍苍的群山之间,这些枝条上的花芽,就是秋天的果实,就是人们的希望啊,他怎么能不心痛呢?这个农业园区,来之不易,其中几经曲折,几经磨砺,孙建设和他的同事们,感受太深了。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难点、重点在农村。要想让太行山区的父老乡亲们摆脱贫困,需要下一番苦功夫,下一番真功夫。要推广一项产业模式,不是想一想、动一动嘴皮子就能做成的。

  四

  中国的苹果产业要想在脱贫攻坚中成为贫困群众的致富果、幸福果,就必须形成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高效模式,让“高大上”的科研成果接地气。

  随着各贫困区县苹果种植面积越来越大,竟然出现了果农们综合收益不增反降的现象,这令孙建设等专家们寝食难安。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一番深入调查后,孙建设和同事们发现了丰产不丰收的根源——中国的苹果产业,仍是劳动密集型的工匠式农业,尽管栽培技术有了大的飞跃,但没有紧贴市场种植的理念,没有形成生产、加工、销售的完整链条,导致“栽得越多,赔得越多”,形成了一个怪圈。

  问题找到了,该怎样解决呢?

  带着疑问,孙建设踏上赴美交流学习的行程。华盛顿州是世界级的苹果出口基地,他要在这里找到适合中国苹果产业发展的理念。在美期间,凭借中国人永不服输的倔劲儿,凭借中国专家海纳百川的胸怀,孙建设虚心向美国同行取经,不断汲取他们的成功经验,渐渐对现代苹果产业有了较为明确的思路,想到国内广阔的消费市场,他对中国苹果产业的未来充满信心。

  五年后,带着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孙建设回到祖国,随即开始了半年多的走访调研,双脚踏遍了全国9个省市的苹果主产区,将苹果产业的瓶颈查找出来,并一一摆在众人面前。随后,他又发出了“苹果栽培制度变革”的倡导,提出了适合中国国情、适度规模经营的苹果省力化矮砧密植高效栽培新模式。

  孙建设更忙了。他的心中还有更宏大的蓝图,需要用他的双手双脚,用他的满腔热忱,用他的聪明才智将其变成现实。

  孙建设至今记得,那是一个细雨霏霏的日子,他独自开车由保定市区赶往太行深山。进山后,雨变大了,密集地打在挡风玻璃上,发出唰唰的声响,气势骇人。车内,孙建设一边小心地握着方向盘,一边思考着怎么说服今天要见面的人。想着想着,脑海中突然浮现出当年即将从美国返回国内时,朋友迪克对他说的话,“你说你看好中国苹果产业的发展,那么请问,如果我去投资,收益率如何?比较效益如何?资金安全怎么保障?”

  当时,这三个问题将孙建设问得一愣,他无法给出让对方满意,也让自己满意的答案。那种被问住的滋味,对于一个在苹果行业浸淫了半辈子的农大教授而言,简直是沉重打击!

  这次,孙建设就是来解开这个心结的。

  中国的苹果产业要想做大做强,真正在脱贫攻坚中成为贫困群众的致富果、幸福果,就必须形成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高效模式,让“高大上”的科研成果接地气,让不管是外国还是外地的新技术适应本地水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产业富农。

  那张宏大的蓝图在孙建设的脑海中越发清晰。

  在“太行山道路”的基础上,他与同事们要建成一个以苹果产业为基础的农业“驿站”,以点带面,以局部带动整体,让所有贫困群众都看到希望,在通往幸福生活的道路上全力奔跑!

  “我要建一个果园,一个大果园,一个承载着百姓梦想与希望的超级果园!”手握方向盘,孙建设情不自禁喃喃自语。

  五

  “太行山道路”第一驿站落户北大悲村,孙建设心中的那个超级果园,正以蓬勃之势在莽莽太行持续蔓延、壮大。

  在北大悲村的能人焦金同看来,自己之所以将经商赚来的钱投到见效慢、风险大的农业项目上,皆因这位河北农大教授。孙建设要将苹果产业做成农民增收致富法宝的坚定信念打动了他、感染了他。生于斯长于斯,焦金同也想为家乡早日旧貌换新颜做些事。

  那天,焦金同和几位村干部一起,在半山腰等着孙建设来谈具体规划,天上的雨越下越大,他很担心孙建设能不能如约而至。脚下的这座大山,连条像样的盘山路都没有,人们上山下山走的都是“放羊道”。前不久在保定市区见到孙建设时,焦金同觉得他是个很时髦、很注意形象的人,这样的一位知识分子,在这个又是风、又是雨,道路泥泞不堪的日子,能不能从山下爬上来?

  几个人商量着下山去接一接孙教授。此时,远远的,隔着细密的雨丝,一个人影出现在了羊肠小道上。

  很快,孙建设来到众人面前。只见他满脸雨水,裤腿上、鞋子上满是泥巴,大概是滑过一跤,衣服后面也都是泥,还有几片碎草叶粘在上面,整个人看上去比农民还像农民。不知为何,看到孙建设这副模样,缠绕在焦金同心中的那些顾虑,瞬间就消失在了清凉的雨丝中。不久之后,“太行山道路”第一驿站落户北大悲村,孙建设和他的团队,开启了苹果产业深化拓展的新模式。

  进入2019年,保定市已创建50个太行农业创新驿站,其中20多个设在贫困区县,覆盖面积8.6万亩,带动7万多农户增收,项目区内建档立卡贫困户70%以上受益。

  2019年盛夏时节,河北省委、省政府组织全省400多名干部来到了保定,在这里召开了科技扶贫现场会。在此期间,大家参观了多个太行农业创新驿站,认为这是脱贫攻坚工作的又一有力抓手。省委、省政府对驿站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要求抓住驿站创建这一契机,围绕产业扶贫中心工作,培育壮大富民产业,完成80个驿站创建,2020年再增加200个,实现创新驿站全省覆盖。

  驿站的发展历程,彰显了这一新生事物的勃勃生机!

  驿站的成功创建,搭建了一个科技创新的平台,让专家们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实,实现了他们“为政府分忧、为农业解难、使产业兴旺、让农民增收”的愿望。

  孙建设心中的那个超级果园,正以蓬勃之势在莽莽太行持续蔓延、壮大。

  当这一年果树上挂满红艳艳的果子时,孙建设等人在第一驿站和技术骨干们搞了次野餐,地点就在驿站外的空地上。太阳被西方的群山埋了半张脸,整个园区笼罩在一片余晖中,望着枝头上一个个娇艳欲滴的苹果,孙建设的心情格外激动,他端起酒杯,首先来到了技术员邢志刚身边。

  “志刚,我敬你杯酒。”孙建设一脸真挚。

  “孙教授,该我敬您才是。”邢志刚急忙站起身。

  “你们比我辛苦,若是没有你们这些基层技术人员帮着推广,啥技术也推广不开。”孙建设一饮而尽。

  这一夜,在驿站的宿舍里,孙建设睡得很香,他又做了那个经常会做的梦。梦中,他和同行们齐聚由他召集成立的“苹果俱乐部”,端着苹果酿成的晶莹剔透的白兰地,在清脆的碰杯声中传递着孙建设的心声:我要将苹果产业做成农民增收致富的法宝……

关键词:太行山,扶贫

责任编辑:雷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