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新愚公“搬穷”记
2019年9月17日,后池村村民在修路。 新华社记者王 晓摄 从冀南古城邯郸向西出发,驱车百余里,2019年我们探访河北省涉县关防乡后池村不下五次。 后池村,遁迹于太行山深处,“八山半水分半田”,却是一个传奇所在。 远至上古,传说中女娲在这里补过天,愚公在这里移过山。那“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的气魄至今被华夏子孙奉为奋斗的精神源头。 近溯80年前,刘伯承、邓小平率八路军129师在这里写下了“九千将士进涉县,三十万大军出太行”的抗战壮歌。 今天,后池人挺立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他们不改愚公“本色”——不等不靠,自力更生。开山筑路,钻岩找水,开荒播绿,奋力搬掉“贫穷”这座大山,创造了新时代的愚公传奇。 筑 路 “有了路,才有希望”——百余留守老人,扛锨拎镢,自带干粮,用双手在石山里凿出一条致富的“愚公路” 太行深处,汽车在山路上行驶,车窗外沟壑纵横,山峰林立。快进村时,但见漫山遍野郁郁葱葱,一条心形山路跃然眼前。 “那是我们后池村的愚公路。”村支书刘留根一见面开口就给我们介绍这条路,在他心里,“有了路,才有希望”。 后池村的“路”来之不易—— “地在半空中,路无半步平”。自几百年前建村起,后池人就在因为行路难与山斗。 出门难。那会儿,村民出门得翻过一座山岭,徒步八里地到西峤村坐车。 种地难。全村上千口人挣嚼裹儿的900多亩梯田,都在离家几里地的桃花山上。然而,通往梯田的山道,仅一米多宽,崎岖难行。从家到地里,来回3个小时。运送农具和山货,全靠肩挑背扛…… 树挪死,山挪活。这是愚公留给后池人的启示。 不靠天,不靠地,靠就要靠自己。这是后池人从先祖那里发扬光大的精神力量。 “修路没钱怎么办?” 刘留根找施工队计算过,如果要把一米的小路拓宽到三米半,10公里的路光土石方工程就要100万元。而此时村集体账上,一分钱也没有。 没钱、没设备、没技术,怎么修路? “党员带头先干起来!” “趁我们还能搬得动石头,走得了路,今天不修路,还等什么时候?” …… 这是后池人永远铭记的一天—— 2015年12月8日。清晨的太行山,滴水成冰。天还没亮,7位“老愚公”扛着锨,拎着镢,自带干粮上山了。带头的是党员刘虎全、刘土贵和刘社会,年长的刘羊年74岁,最年轻的刘土贵也64岁了。 山上石头多,要拓宽山道,就必须破石头。他们用土办法,钻开几百斤的大石头,把石头撑破后,碎石头垫路基,大石块垒石堰。 “谁有空就上山修路哟!”第二天早6时,村支委刘拥军一声吆喝随着大喇叭传遍全村。 这天,参加义务修路的有12人;第三天30多人;到第六天,队伍扩大至130余人……在家里的村民,几乎都加入到筑路队伍。 刘留根跟我们讲起了刘虎全的故事:“他可是我们愚公路上的一块碑啊!” 发起修路有他,在工地上跑前跑后有他,遇到事冲在前面的还有他。修路占了谁家的地,他出面去说;施工时需要用三马子车拉石头,他出面去借。工地上,乡亲们总听他喊“看我的”。 “那天夜里,他到我家商量租用钩机的事,说着说着就感觉他舌头不听使唤了。送他走到街口,眼看着他腿也迈不起来了。送到医院一查,脑溢血。他从此再也没有回到过工地。” “如今路修成了,他却没了。”刘留根唏嘘着,旁边有村民眼圈红了。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传说中,愚公以奋斗感动了天神而移走了太行、王屋二山。后池这群面庞黝黑、手上布满老茧的愚公们同样是靠奋斗感动了社会各界。 外出打工的游子回来了,媒体记者来了,企业家们伸出援手,县市领导更给予了坚定的支持:“你们路基修多少,我想办法让有关部门给硬化多少。” 后池村民干劲更足了。 腊月干到二十八,正月初四又出工。村民们不畏严寒,早出晚归,义务出工100天修出一条通到梯田的路——2016年3月15日,村后南、北槐峧两条沟总共长达6100多米、4米到6米宽的标准路基竣工。 路通了,银练一样闪着光直通山顶。原本进山需要一个半小时,如今开着农用车,风一样就上去了。 人们给这条路起名“愚公路”。 村民们没有想到,更广阔的路还在延伸: 在后池愚公精神感召下,2017年,涉县人民大干100余天,一条从涉县东南到西北,穿越10个乡镇158个村,总长1300多华里的“千里乡村振兴路”建成通车; 2018年,桃花山旁,高速公路横空出世,将太行山“千里画廊”连在一起。 “愚公移走了两座山,而我们修路修出了广阔的未来。我们比愚公幸运。”刘留根感慨万千。 找 水 “要是能在我手上打一口井,这个村支书就没白当”——几代后池领头人接力打井,誓把旱地钻出水 走进后池村民家,记者注意到家家院里都有水窖。 这个山旮旯里的村子,水,是最稀罕的东西。 原来只有村东山坡上的一眼泉水,筷子粗细的水流一天流不了20担。没辙,只能到8里地外的邻村挑水。 自打村里成立党组织,不管谁当村支书,最大的念想就是:“要是能在我手上打一口井,这个村支书就没白当。” 自上世纪70年代起,老支书刘全训就在村里选出几个好劳力成立打井队。一个井眼打二十丈深,开始还有些潮气,可越打越干,全是石头。 1996年,退伍返村的老党员刘留根当选村支书,上任第一件事还是找水,可几次打井打到200米深,“打出来的水没有注进去的水多”。 请来的地质勘探专家走遍村里每个山头后断定:这是贫水区,永远别想打出水。 可刘留根心不甘。2012年,他四处打听得知,寻水勘探技术有了很大进步,于是到县里找钻井队。 设备进来了,钻杆立起来了,不分昼夜打钻。刘留根带着村干部吃住陪伴在工地上。 个把月过去了,钻杆下到了500米。 放水泵一试,水流是出来了,但只流了几分钟就干了。 刘留根和几个干部跌坐在泥地上发呆。打井队则摇摇头准备撤摊儿。 刘留根倏地蹿起来,一把抓住打井队队长:“不能走!打不出水,我咋向父老乡亲们交代?!” “500米都没水,你让我们怎么办?” “你们再钻钻,再钻钻。能钻多深就钻多深,直到不能钻为止,行不?”他硬拦着几近哭着苦苦哀求。 “那就再试试?”打井队被感动了。 钻杆再次向深处钻去。村干部则一个不缺守在旁边,直勾勾盯着钻井,仿佛能盯出水来。 550米,600米……钻井设备轰轰作响,地质明显变软,一根烟功夫,钻杆下了9米。650米时,大家决定再次用抽水泵试试。 水泵开关按下,奇迹出现了,只见井口的抽水管往上一挺,一股水流喷涌而出。 “出水啦,出水啦!”瞬间,笑声、哭声、喊声混在一起。 全村男女老少,一齐向井台拥来,捧起水就往嘴里送,往身上撩。祖祖辈辈心心念念的这一刻终于盼到了。 有水了,刘留根带着村民趁热打铁,建起了1200立方米的供水池,铺设了3000米引水管道,修了108个集中取水点,彻底解决了自建村以来靠天吃水的问题。 2017年,他们又打了第二眼井,解决了上山种地植树的浇灌问题。 2018年端午节,村民们像城里人一样用上了自来水。 播 绿 “困难面前有我们,我们面前无困难”——绿色发展,产业强村,荒山秃岭变成“绿色银行”,后池奔跑在成为“金池”的路上 路修通了,水找到了,村民眼界更宽了,想法更活了。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刘留根信这个理儿:“我们辛辛苦苦修出来的路,不单是一条生产便民路,还可以成为一条旅游观光路。” 但后池人又碰上了不容回避的现实:建村600多年来,旱季风暴年年见,雨季洪水满地流——后池村石厚土薄,植被稀少。 土地一直是后池人的心尖尖。200多年前,后池先祖刘敖为后世子孙争土地舍命滚圪针,如今后池村水峪峧刘敖的墓尚在,而土地稀少依然是萦绕在村民们心头的疙瘩。 石多土少怎么种树?秃山穷岭如何变成金山银山? 还得像愚公一样靠自己,还得学刘敖争土地,不同的是这次后池人是向大自然要地—— 2016年秋到2017年春,200多个日日夜夜,后池村邦邦硬的山地上被凿出了72万个密密麻麻的树坑。 村民们称之为“鱼鳞坑”——先是刨出顽石,然后用特殊材质的挡板代替石头做围挡保墒拦水,再在坑里填上一袋袋背上来的客土。远远看去,白色的挡板呈月牙状,像鱼鳞,在山坡上闪烁。 那些日子,山高坡陡,树苗只能运到山脚,他们就一肩扛着树苗、一肩扛着镢头上山。山上没水,他们就新建改造水池、水柜、塘坝,用管道把水引到山顶浇树。 村民们像爱孩子一样爱树,每年浇三遍水,直到70多万株松柏顽强成活。 如今三年过去了,后池村山场形成了7000多亩松柏“盖顶”,1500多亩核桃、山桃等经济林“缠腰”,1000余亩林子和中药材间作“坐底”的山区经济发展模式。 “愚公路”不仅是路,更是经济起飞的跑道,后池桃花山上漫山遍野盛开的不仅是桃花,更是后池人脱贫致富的希望。 “旅游开发公司挂牌”“土地股份合作社成立”“宅基地开发合作社开张”……一些陌生的名词开始挂在了后池人的嘴边。 后池的经济结构正由传统农业提升为新经济业态,由原来的旱作农业经济为主,向高效农业、休闲农业、文化旅游经济转变。 桃花山上桃花争艳,聚钱岭中连翘如金,愚公路边松柏叠翠,后池的景色越来越美,名气越来越大。每逢假日,桃花山景区车水马龙,先锋岭、圆梦峰、千亩梯田、十里“天路”等景色,引得游人赞叹不已。2019年,后池接待游客和参观学习人员达16.5万人。 然而,刘留根也说,随着村里旅游、种植等产业的发展,越来越感到在管理和经营方面的欠缺。 “困难面前有我们,我们面前无困难。”他信心满满,“一定会继续发扬艰苦奋斗、不等不靠的精神,苦干实干加油干,因地制宜做好产业发展和乡村旅游的大文章,不达目标,誓不罢休!” 举 旗 “正是因为我们有吃苦在先,一心为民的党的好干部,为我们树立了一面旗帜”——成立于抗战时期的后池村党支部领导群众走过艰苦岁月,成为建设家乡的排头兵 几次到后池采访,走遍大小沟壑山岭,一个问题总是萦绕在记者心头:数百年来因山而困的后池,为什么能在短短几年变山为宝? 后池村乡亲们心里有杆秤,小学原校长刘榜年说:“正是因为我们有吃苦在先、一心为民的党的好干部,为我们树立了一面旗帜。” “一个家,一个梦,一起拼,一定赢。”立下愚公“移贫”志,誓把后池变“金池”,这是后池村在党组织的领导下齐心协力攻坚克难的奋斗誓言。 退伍军人刘留根总把后池村的脱贫攻坚比作战场,他说村党支部是这场战役的排头兵。“为百姓谋利益,这是我们每个共产党员的使命,绝不能忘记。”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年轻人纷纷走出大山,刘留根却选择从武警部队复原回村。他先当干部,又被选为党支部书记,像刘榜年说的“留根二十多年如一日拉车驾辕”,带领村民分土地、种花椒、打井、铺水管…… 2015年11月,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提出“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刘留根这年也从“治山伏水创产业”的前南峪村学习归来,深受触动。“同样地处太行山,人家能搞得那么好,咱们咋就不行?” 那些日子,刘留根常常五更起来,天刚蒙蒙亮就上山。 坐在山坡上,看着一米宽、狭窄崎岖的上山土路,再瞅瞅远处村那已撂荒三四成的千亩梯田,刘留根心里堵得慌。 拍拍裤子上的土,他回村了。白天找村民聊,晚上召集党员碰头,说的都是一句话:“不能再等了!” 刘留根召集村两委、党员、村民代表开会,统一思想,开山修路。于是老党员刘虎全、刘土贵和刘社会老哥儿几个带头上了山。 “路修好了,就留下了,世世代代都能用,就像祖辈把梯田留给我们一样。”刘土贵因为穷,一直没成家,他40多年前当过铁道兵,参与修建襄渝铁路,架过桥打过隧道,在部队入党,退伍回村种地,但从未忘记入党时的誓言。动员乡亲时,他说:“路,一定要修,要是需要,我把房子卖了都行!” 记者看到村里保留的《村民义务修路出工表》,排第一的就是64岁的刘土贵。 在后池人心中,刘留根、刘土贵们就是他们心中的一面旗,“只要跟着走,总有希望。”在刘留根们心中,他们要以实际行动举好这面旗,带领乡亲们实现梦想。 “咱们村70多年前就建立了党组织。当年家家户户住着八路军,把日本人都打跑了,现在什么困难能挡着咱们?”戴眼镜的刘现方对后池的历史如数家珍,他爷爷当年加入129师抗日,牺牲在大别山。 山挡不住来路,水断不了归途。只要心无旁骛,天地自会为你让步。 离开后池村时,记者问刘留根:“若要让村里群众给党支部打分,你估计能得多少分?”他毫不讳言:“多了不敢说,得70分没问题。” “让后池变‘金池’,你们有信心吗?” “咋没有呢?!只要我们继续发扬愚公精神,咬定青山不放松,就一定能实现梦想。” 站在桃花山上极目远眺,我们看到山坡上一面3710平方米的全国最大生态绿植党旗。那是后池村人饱含深情,在愚公坡上用3871棵红叶矮樱和金枝槐等树种铺就,镶嵌在心形愚公路中,组成“党在我心中”的巨幅画卷。 如此震撼人心的景象,让我们不由想起习近平总书记的话: “新长征路上,每一个中国人都是主角、都有一份责任。让我们大力弘扬愚公移山精神,大力弘扬将革命进行到底精神,在中国和世界进步的历史潮流中,坚定不移把我们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直至光辉的彼岸。” |
关键词:太行山,愚公,扶贫 |
相关新闻
• | 志智双扶谋富路 |
• | 多举措助力柳河口村脱贫 |
• | 全力做好金融扶贫工作 |
• | 农业专家将来石送扶贫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