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富路上的不变初心
滦南县姚王庄镇李营村党支部书记李志刚(左)在种植户李卫星的蔬菜大棚查看苦苣菜长势。 通讯员 张永新摄 □记者 刘禹彤 “扶郎花一开,我这心里就高兴了!”在花棚里,接过妻子递过来的馒头,63岁的李志刚用手掰开,就着豆瓣酱,美美地吃了起来,黢黑的脸上堆满了笑容。 11月初,伴着扶郎花的盛放,距离京唐港不足30公里的滦南县姚王庄镇李营村,几乎被收购鲜花绿植的客商踏破了门槛。这是村党支部书记李志刚一年中忙碌又快乐的时节。 如今的李营村,一栋栋红顶小楼清新靓丽,一片片花木枝叶繁茂。难以想象,30年前,这里村里村外都是一副破败景象。带领这个穷困村结出致富果的人,就是李志刚。 李志刚是李营村人,22岁入党,曾在部队服役。1987年,镇领导找到他,提出想派他到李营村里当党支部书记。 “当年的李营村全是盐碱地,村民整天为一日三餐发愁,甚至没有外地姑娘愿意嫁过来。但组织需要我,乡亲们信任我,我就得站出来,改变村子一穷二白的面貌。”就这样,李志刚走马上任李营村党支部书记,这一干就是30多年。 党旗引领聚人心 30多年前的李营村,村里一盘散沙,大家“各种各的田,各赚各的钱”。如何让村党组织具有凝聚力?上任之初,李志刚先给自己戴上“紧箍”,与村民“约法五章”:送礼不要、吃请不到、办事讲公道、待客自己掏腰包、亲戚朋友不许沾光。 2000年,为了鼓励村民上中冷棚,村里负责安装管灌。邻村的一个包工头看中了这项工程,暗地里找到李志刚,说如果能把工程包揽下来,事后给他来点儿实惠。李志刚一口回绝,转身带着村“两委”班子跑市场、比价格,又请来技术员,组织村民大干一场。工程下来,比包工包料节省了13万元。 大大小小许多事办下来,许多村民对他心怀感激,曾经拎着大包小包来表达谢意,李志刚都原封不动地退了回去。说起李书记,大家都竖起大拇指:“约法五章”雷打不动,攒下了好名声。 李志刚等人把村里的大事小情都交给党员和村民代表研究,村民愿意的不管多难都要办,村民不愿意的坚决不办。人心齐,泰山移,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李营村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盘算”出来的“柳绿花红” “我心里急啊,我们李营老百姓咋就不能过上富裕的生活?”从上任起,李志刚就为村庄描绘了蓝图,图上有稻田、洋房和花木。上任不久,他便开始在1420亩的盐碱地上描绘致富梦想。首先是在盐碱地种水稻,他给村民鼓劲说:“相邻的柏各庄村可以,我们为什么不可以?” 他带着村民开始了第一次结构调整——旱改稻。没有水,打井开渠,架线办电;没有经验,近学邻村,远学农场;没有资金,众人添柴,跑办贷款……贫瘠的盐碱地上第一次长出了黄灿灿的稻谷。 旱改稻之后,李志刚又不断尝试新的结构调整:稻菜双茬、拱棚菜、中棚菜、温室棚菜、猪沼菜“三位一体”生态棚等。如今,李营村177个生态大棚、350个温室大棚和数百个中冷棚全部种植了绿色无公害蔬菜,“青傲”牌商标远近驰名,生菜和苦苣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 “要想富,多栽树。”为了改善民富村穷的面貌,他又带领村民开始新一轮的探索。从栽种白蜡绿化村庄起步,到增加品种、扩大面积、提升品位,成材的树木卖掉换钱,滚雪球般的发展模式把村庄装扮成了绿色世界,让集体经济不断壮大。 如今,李营村客商如织。村内有绿化树木18000多棵,村外有苗圃20万株,品种达到36种,仅此一项每年集体就收入几十万元,植树造林做成了自主经营、零存整取、利息高、无风险的“绿色银行”。 这两年,李志刚又盯上了高档绿化苗木。李营村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投资800多万元,在李营及相邻的洪庄、刘道口等村流转闲散土地约800亩,建起了包括榆叶梅、红宝石、金叶榆等十余个高档品种的绿化苗木繁育基地。 32年间,李营村依托8次产业结构升级,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村民年人均收入从1987年的不足300元增加到2018年的6万多元,增长近200倍。 好日子还要有好风景 古色古香的牌坊,纵横有致的街巷,徽派建筑风格的主街门楼,花木繁茂,内成景,外成林……宛若走进了迷人的江南水乡。 然而32年前的李营村却是另一番模样。村里人形容:村中没有一条正向笔直的街道,还处处私搭乱建,杂草丛生,就像拍《聊斋》的外景地。 “好日子更要有好村容。”李志刚从上任的那天起,就下定决心彻底改变乡亲们的生活环境。 1988年开始,李志刚带领村民拆违建新、规划街道,由南到北、从东到西“劈”出了村里的大十字主街道。按照“照顾新建户、拆迁堵道户、劝导执拗户”的原则,将全村街道、房屋统一划线。新建房屋一律遵从地基、屋脊、院墙“三统一”。 1995年,乡里翻修柏油路时,将废柏油块留在了李营村东的边沟里。李志刚发现后,立即发动乡亲们套上自家的马车、驴车去拉。这100多车的废弃柏油块,竟铺成了村里600多米长的道路。 “补齐宜居‘短板’,自己的家园自己建!”这是李志刚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多年来,李营村按照“长期规划、逐年投入、量力而行”的原则,采取“村里出一点儿,村民摊一点儿”的办法,不断推进村庄硬化、绿化、亮化、美化。 李志刚最初带领大家搞绿化的时候,村里一分钱也没有。大家自力更生,从“村民奉献、以花交换”,到“插扦养植、种籽培育”,一步步走到了“滚动投入、升级换代”。 经过点、线、面,即庭院——街道——基地的精心打磨,李营村整合了边角地,流转了周边村土地建苗圃基地,种上了名贵花木。周期化经营,形成“绿色+”生态模式。村民们以绿养绿,以小养大,年年种上新品种,岁岁都有新变化,形成村内一街一景、村外花木成林的生态格局。 在多年的奋斗中,李志刚先后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模范退役军人,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但他一直有自己更看重的目标:李营村里,年轻人撸起袖子加油干,老年人怡然安度晚年。同时他坚信:只要实打实地为老百姓服务,李营村的明天一定更美好! |
关键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