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长城网 >> 河北精准扶贫网 >> 扶贫要闻

【一线直击】啃最硬的骨头!河北脱贫攻坚就这么刚

来源: 河北日报 作者: 2019-10-29 09:40:27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已是深秋,燕山深处,沟壑纵横,极目远眺,一条攀绕于半山腰的柏油路一直绵延到视野的尽头。

  交通闭塞,基础条件薄弱,深度贫困像绵延的大山,横亘在这里多少代人面前。

   群山环抱中的承德秋景。长城新媒体记者周亚彬 摄

  截至目前,河北省还有未摘帽贫困县13个,贫困村1448个,贫困人口39.95万人;其中,太行山区以及张承坝上地区的10个深度贫困县、206个深度贫困村是脱贫攻坚工作的重点区域,是“贫中之贫”,是“坚中之坚”。

  2019年,河北省计划33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13个贫困县脱贫摘帽。2020年上半年,剩余的6.95万贫困人口全部稳定脱贫,任务艰巨程度,可见一斑。

  脱贫攻坚进入“啃硬骨头”的关键时期,面对“难中之难”“坚中之坚”,硬骨头怎么啃?

  10月19日—24日,长城新媒体记者跟随省人大常委会扶贫脱贫攻坚第三小组,历时五天,奔赴保定、承德、张家口等部分深度贫困县、深度贫困村蹲点调研,感受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路径和成效,见证他们奋力“啃硬骨头”的坚定信心。

   易地搬迁,深山蝶变

  涞源县白石山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新区福泽园社区。长城新媒体记者郭甜肖 摄

  保定市涞源县距离北京市200多公里,境内山峦绵延、耕地稀少、交通不便,是太行山北端的国家级贫困县。

  “没有党和国家的扶贫政策,我这辈子也住不上这样好的房子!”听说记者想去她家看看,走马驿镇白道安村民邓山妞高兴地说:“欢迎欢迎”,拉着记者就往屋里走,眼里掩不住笑意。

  邓山妞住的是涞源县白石山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新区福泽园社区一套75平方米的房子,厨房有燃气、自来水,客厅有电视、沙发,卧室有新买的床铺、衣柜,不足百平方米的住房宽敞明亮。

  记者进门时,时近中午,邓山妞的老伴正在家里削土豆,中午他家打算做土豆疙瘩。

  安置区厨房方便干净的净水设备。长城新媒体记者郭甜肖 摄

  干净整洁的厨房里,邓山妞拧开水龙头,把菜一一冲洗干净,熟练地用燃气灶做起饭来,这种生活方式她以前想都不敢想,“山沟沟里缺水,得到五里地外的地方拉水;交通也不方便,出趟门很不容易。现在全都解决啦!”住进新楼房已经两年多了,每每和人说起,邓山妞脸上的笑容总是一次次泛起。

  涞源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河北省深度贫困县。“十三五”期间,保定市需易地扶贫搬迁77129人,其中涞源县占近20000人,任务之重,不难想象。

  富不富,看房屋。挪穷窝、建新村,进行易地扶贫搬迁,涞源县选择水土资源条件好、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交通便利的区域,建设集中安置区,分两批次推进。截至目前,该县规划建设的19个集中安置片区已全部交付使用,第二期工程共28栋可解决4556人的集中安置区,预计10月份达到入住条件。

  深度贫困,在我省更多受困于自然条件的限制,易地扶贫搬迁则是帮助深度贫困地区群众脱贫的重要手段之一。

  “太好了!”搬迁户吴学检这样表达他迁入新居的欣喜心情。

  住上新房子的吴学检夫妇谈到如今的生活眉眼带笑。长城新媒体记者郭甜肖 摄

  吴学检是承德市兴隆县安子岭乡上庄村村贫困户,一家8口人,在上庄村易地扶贫搬迁民宿小区分到了两套各100平米的房子。抽签分房时,吴学检的两套房居然抽到了一块,让人羡慕不已,邻居都称赞说他运气好。但老吴却说,他家的好运气是党和政府给的,要不是在这好时代里赶上了易地扶贫搬迁的好政策,他家不知道还要在那山窝窝里呆上多久。

  上庄村结合山区实际,创新易地搬迁模式,打造了特色易地扶贫搬迁民宿小区——诗上庄桃园居小区,户型为一栋两户、一栋多户,上下两层,现已入住53户,其中易地搬迁贫困户46户,小区还配套建设图书馆一座、孝善广场一处,方便居民开展各种文化活动。

  同样住上新房的承德市围场县哈里哈乡哈里哈村村民范玉国老人说:“在穷山沟里待了50多年了,现在苦日子熬到头了!”老人老两口每人只交了3000元就住进了一套50平方米新房子。

  “搬出了山窝窝,咱老百姓的生活只会越来越幸福!”住进了新房子,开始了新生活,范玉国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住房从泥土房到钢筋混凝土楼房,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给贫困群众带来满满幸福感。长城新媒体记者郭甜肖 摄

  住房从泥土房到钢筋混凝土楼房,交通从步行翻山越岭到家门口车来车往,范玉国切身感受到了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给贫困群众带来的实惠。

  范玉国一有空就来到小区广场,同一块搬出“穷窝窝”的乡亲拉家常,畅想未来的生活:“日子安逸得很,在这里养老很安心!”

   不只“挪个窝”,更要“铺好路”     

  搬出来不容易,接下来怎么生活?不少搬迁户心存“住着新房子、过着苦日子”的担忧。

  “只要肯干就能赚钱,下山后不但能住上好房子,还能过上好日子。”涞源县副县长李志英的话,给搬迁群众吃了定心丸。

  刚搬进新家,住在白石山搬迁安置区的郭寅丑和不少村民一样,存着“住着新房子、过着苦日子”的担忧。

  老郭是走马驿镇泉厂背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患哮喘病多年,无法外出打工,只能靠3亩玉米地为生,一年到头也就挣1000多元。 

  “多亏了长期订单帮扶,让我走上了致富路。”郭寅丑说。

  不用土不施肥不打药,芽菜“种”在盘子里。长城新媒体记者郭甜肖 摄

  郭寅丑所说的“长期订单帮扶”,是涞源县与北京绿山谷有限公司共同推出的产业扶贫新模式。今年2月,北京绿山谷芽菜公司面向白石山安置片区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免费发放芽菜种子、器皿,提供免费培训;定期按照每盘1元的价格回收芽苗,郭寅丑便领了2斤种子。

  第一次培育的芽菜就得到实惠,郭寅丑领取了更多的种子,如今他共培育420盘芽苗菜。“种芽菜一个月能挣1800元,我现在还是小区保安,月工资1000元,加起来不少呢!”郭寅丑掰着手指头越算越高兴。 

  总经理张桂琴介绍,公司定岗定位150人,其中138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工人上岗后最低月收入为1500元。

  “交钥匙”不等于“安居”,因地制宜搞产业群众才安心,家门口就业挣钱群众才开心。为解决搬迁村民就业和持续收入问题,涞源县按照‘一个安置点配套一个产业园’原则,在“福泽园”和“恩泽园”两个安置区周边同步建设了盛英智谷安置产业园和白石山安置区产业园,目前已吸引现代农业、现代养殖、箱包、服装加工、双创中心、电商、仓储物流等近10家企业入驻,可安置就业1000余人。

  除了在县城、白石山两个大型安置区周边投资5.29亿元建设产业园区外,涞源县其他17个安置区,在光伏扶贫电站全覆盖的基础上,发展“三种两养”产业,一大批农业产业化龙头和劳动密集型企业进驻,实现了对搬迁人员的多重产业覆盖。

  涞源县白石山安置区产业园沛福箱包厂扶贫车间。长城新媒体记者郭甜肖 摄

  既要搬得出,更要稳得住,能致富,这样的良性循环也在其他地区上演。

  承德市隆化县隆化银泰服装扶贫产业园“扶贫工厂”的扶贫车间,也很受群众欢迎。

  “我刚来时什么技术都不懂,都是在这里现学的。”闫国红是隆化县山湾乡扎巴沟村人,之前一家人全指望丈夫外出打工,过得十分紧巴;她有了工作,虽然搬出来了,但生活越来越好。

  作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隆化县通过创建扶贫工厂(车间),发展家庭手工业,让贫困群众实现了零距离就业、家门口脱贫。目前,全县发展扶贫工厂28个、扶贫车间135个,年内覆盖150个贫困村,带动万人脱贫。

  隆化县隆化银泰服装扶贫产业园“扶贫工厂”的扶贫车间工作中的闫国红。长城新媒体记者郭甜肖 摄

  “从山上搬下来后,不仅住上了新房子,还能在家门口打工挣钱,每天还有100多元的稳定收入,党的政策真好!”闫国红说。

  搬迁群众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从安置区群众的灿烂笑容里,记者深深感到:搬出来,就播下了美好生活的希望;稳定住,就迈进了新生活。

   搞活一个产业,脱贫一个群体

  如何巩固脱贫成效,实现脱贫效果的可持续性,是深度贫困地区一些群众面临的问题。

  从承德围场县往群山环抱中的哈里哈乡赶,峰回路转,山路盘旋,三十多公里山路走了近1个小时。在大山的怀抱里,村民们和记者聊起了心事儿:

  “种庄稼靠天收,像抓奖!遇上旱夏,庄稼可就遭殃了。”

  “我们遍山都是宝,连翘、苍术、黄精等中药材长得好,如果有大企业参与开发,一定很有前景!”

  “2017年驴肉价格好,大伙儿一股脑都买了不少驴。可等到出栏,价格又很低,只能亏本卖掉”

  ……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一些地方之所以贫困,普遍性的原因就是自然条件恶劣,各家各户单打独斗,缺乏产业。

  一排排的菌棒摆放整齐,肥嘟嘟的木耳惹人喜爱。长城新媒体记者郭甜肖 摄

  车行至涞源县金家井乡,一路上连片的青杠椴木身披“黑衣”在阳光下闪闪发光,那是朵朵黑木耳。

  马上就是采摘木耳的时节。吃过午饭,金家井村贫困户张保军就赶到基地上工了。

  当了一辈子农民的老张,现今有了一个新身份——北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职业工人。以前,一家4口人,不足4亩地,每亩净收不足200多元,赶上年景不好,地就白种。

  “给钱给粮,都不如引来致富产业。在这打工挣钱多,生活更有奔头!”2018年,张保军把自家田流转出去,成了北农公司的一名工人,不仅能拿土地流转金,还能到公司打工,一年下来有两万元的收入。

  产业是脱贫攻坚重要抓手,龙头企业一带就活。“北农”集中流转土地364亩,建设种植大棚,每户年均租金收入1000多元。园区发展特色种植,吸纳贫困户共1500多人就业,月增收1600多元。

  “贫困户既没钱又没赚钱门路,干不成事。”“北农”负责人仁新立介绍,“基地黑木耳种植采用分户经营的运营模式,合作社负责种植,菌包以订单形式提供给农户,农户承包大棚赚现金,让贫困户在‘三金’基础上又多‘一金’。”

  气温回升,正是晒木耳的好天气。金家井村贫困户张利的木耳大棚里,一排排的菌棒摆放整齐,肥嘟嘟的木耳惹人喜爱。

  见到张利时,他正忙着翻晒晾在坝上的木耳。 2018年,张利“买”下一个棚,每年保底收益1万多元。

  “公司提供技术,负责收购,合作社有专人负责日常管理,低风险、赚现钱,打工还有收入,挣钱就这么简单!”张利说。

   晒晾的木耳。长城新媒体记者郭甜肖 摄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涞源县围绕“车间进农村、光伏上屋顶、旅游全县域、农业产业化”四大富民工程,通过土地流转、长期订单、股份合作、资产收益等方式,带动贫困户脱贫增收。目前,全县174个贫困村已经实现2轮覆盖,覆盖贫困户20000余户近50000人,人均年收入3000元。

  奋发新作为,特色产业正不断在更多贫困山乡拔节生长。

  “做梦也没想到,山坡上装上光伏发电板,晒着太阳就能挣到钱。”承德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张家湾乡宝元昌村贫困户左会彬房顶上,12块多晶硅太阳能面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自2015年并网发电后,光伏电站每年能为他带来3000多元的收益,连续扶持20年。

  只会种地的农妇,变成了苹果种植“土专家”——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在保定顺平县顺农果品现代农业园区挂牌6年来,已经培养了近20个技术骨干、60多个技术型员工。如今周边65个村、2084户贫困户,都依托该园区实现了脱贫致富。

  “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千万不要小看几头牛、几个小作坊,这是百姓脱贫的基础。”说这话的,是承德丰宁县茅荆坝乡党委书记辛东林。该乡的不少村子设立了手工业扶贫车间,将致富项目直接送到百姓家中,全乡扶贫车间的参与者已达到三四百人。

   上庄村修建的孝善广场。长城新媒体记者郭甜肖 摄

  雾灵山公路一路向上,经过安子岭石碑就是兴隆县上庄村。昔日这个年人均纯收入不到2000元,一半家庭是贫困户的省级贫困村,已通过发展旅游产业,实现了脱贫。 

  “2018年,上庄村已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全村已逐步形成以诗歌为核心的文化产业,未来准备与同属一条水系的另外几个村子连成一片,打造真正的诗歌小镇,从而带动周边更多村子共同发展。”谈到今后的发展,承德市旅游和文化广电局干部、驻村第一书记李金龙满怀憧憬。

  ……

  如今,越来越多的贫困村结合自身实际找到了各具特色的脱贫新路。

  从保定的涞源到顺平,从承德的围场到兴隆,一路走来,村里土坯房少了,安居房多了;山里泥土路少了,水泥路多了。有了心气,对了路子,脱贫就能加快步子。 

   有能力的扶起来,扶不了的带起来,带不了的保起来

  攻坚之难,难在不让一个困难群众掉队。每到一地采访,记者都先找最困难的群众。

  小苇子沟村分布在狭长河谷两侧,沟壑纵横,是丰宁满族自治县的深度贫困村,是河北精准扶贫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

  翻山越沟,前往村民村民高九福家,坑坑洼洼的山路十分难走,远处的石头山向远道而来者招唤。

  高九福、郭秀华夫妇。长城新媒体记者郭甜肖 摄

  “到了!”一下车,坐北朝南新建的三间大瓦房白墙红瓦映入眼帘,新收的玉米堆整整齐齐地码放了半人多高。

  说起自己的事,高九福笑得很灿烂。他说:“现在党的政策好,日子也会越来越好!”

  年过六旬的高九福、郭秀华夫妇两人都患有疾病,需常年服药,每年医药支出有8000多元,是典型的因病致贫。

  因病返贫、因病致贫,一直是制约村民实现稳定脱贫、步入小康生活的瓶颈。为此,承德探索建立了医疗保障救助扶贫“632”模式,在全省率先将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等6类群体全部纳入救助范围,大幅提高“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线待遇水平,对特困供养人员个人参保给予100%资助,确保全员参保。

  记者在翻阅高九福的扶贫手册时看到,2018年各措施落实单位在产业扶贫、社会兜底扶贫、金融扶贫、健康扶贫上均给予具体帮扶。如今,高九福一家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 

  因病因残致贫,在贫困户中占比很大。记者走访的多个贫困户,因病因残致贫的占有不少比例。为解决这个问题,各地都提出,要把特别贫困的群众“保起来”。他们在落实国家普惠性社会保障政策基础上,由市本级财政掏钱,叠加实施相应的差异性保障政策,扩大覆盖面,提高扶持标准,确保这部分群众收入年年有增加。

  记者离开时,回头看到刘井臣还站在门口。个头不高,略显沧桑的脸庞,透出自信的光亮。

  采访完毕,时近黄昏,抬眼望去,一抹晚霞为不远处的石头山抹上了一层金光,也融进了壮阔无垠的大山深处。

关键词:河北,脱贫

责任编辑:雷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