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长城网 >> 河北精准扶贫网 >> 头条新闻

孝心养老扶贫的兴隆探索

来源: 河北日报 作者:陈宝云 2018-12-28 10:45:27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阅读提示

  在农村,按照传统老人会和子女一起生活,尽享天伦。现实中,不少农村老人却与子女分户单过,形成一个“特殊”贫困群体。一方面,他们年老体弱,几无收入来源,生活清贫。另一方面,他们日常与子女缺乏交流,内心难得慰藉,精神世界更加清贫。

  如何让这些分户贫困老人老有所依、老有所乐?

  兴隆县通过设立家庭孝心养老引导金、成立孝心养老理事会,弘扬孝善文化,探索出一种政府引导、家庭为主、子女尽孝的农村孝心养老扶贫模式,让农村分户老人脸上绽放幸福笑容。

  一笔“孝心款”,老人兜鼓了心暖了

  初冬的暖阳,洒满大山深处的兴隆县老虎沟村。

  “爸,今天好点了吗?”儿媳付晓荣一边帮病床上的公公伊占福按摩,一边关切地问。最近,84岁的伊占福因病卧床不起,孩子们不仅买来药和补品,还守在床头照顾,老人病却快乐着。

  伊占福是典型的农村分户老人,三儿两女均未与老两口一起居住,老两口没有收入来源,就成了贫困户。把孩子们拉扯大、成了家,自己却成了贫困户,刚强了一辈子的伊占福心里不太舒服。

  “现在心情好了,马上不当贫困户了。”婆婆付秀花喜滋滋地从柜子里翻出“孝善养老书”说,“孩子们承诺每年给我们老两口每人3600元,政府还给我们每人补360元。”

  付秀花算了算收入,年底就脱贫了。而相比这笔孝心款,儿女们的实际行动更让她心里热乎。

  “这几年,农村日子好过了,但孝老爱亲的氛围却淡了。”老虎沟村党支部书记熊满说,不少老人拿出一辈子积蓄为孩子盖房成家,老了却住在破旧老屋里。甚至有的家庭认为,只要老人分户单过,把生产资料分给子女,就有机会享受扶贫政策。

  据统计,目前兴隆县贫困人口为3.8万多人,其中分户贫困老人6900余人,占比约18%。

  “不攀比孝敬老人,却攀比谁家老人是贫困户,这种现状必须改变。”兴隆县委书记薛青松说,要通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孝老爱亲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让赡养老人成为自觉行动。

  今年,兴隆县通过设立家庭孝心养老引导金、成立孝心养老理事会,弘扬孝善文化,探索出一条符合农村实际的孝心养老扶贫模式,让全县6900余名65岁以上贫困分户老人和困难边缘群体老人老有所养。

  “孝心养老金由‘三款一金’组成。”该县扶贫办主任李光远介绍,子女每月自愿向每位老人交纳不少于100元的“孝心款”;村级根据经济状况,可从集体经济收入中提供一定数额的“补助款”;县慈善总会发动广大干部职工、爱心企业和社会各界人士捐款筹集“爱心款”;县级设立家庭孝心养老引导金,财政每年出资200万元,用于孝老奖励补助。

  “老人在获得子女‘孝心款’的同时,还会获得10%的补贴,每年每人最高可补360元。”李光远说。

  截至目前,已有1.4万多名子女为9087位老人提供“孝心款”3000余万元。其中,符合补助条件的老人有6905位,其余2000多位老人虽拿不到补助,但子女主动向老人表达孝心的氛围正在形成。

  为保证全部贫困老人老有所养,兴隆县还建立健全养老维权机制,在各村成立孝心养老理事会。理事会发现子女不赡养老人事件时,会及时向相关部门反映,经调查核实后,依法依规从快为老人维权。

  一封孝善家书,老人笑了心近了

  “我已经长大,该是为您遮风挡雨、养老尽孝的时候了。”蓝旗营镇开庄村70岁的高桂珍每次翻看孩子写给她的家书,都笑得合不拢嘴。家书上除了这些暖心的话,孩子们还做出五个“保障”——保障有吃穿、保障有房住、保障有病能医治、保障常回家看看、保障有钱花。

  ”现在最少三天一个电话,连孙子都给我们发红包,托他妈给我们零花钱。”高桂珍说着说着又笑开了。

  子女在外工作或分开居住,拉远的不仅是空间距离,还有心与心的距离。

  “中秋节前,我们召开孝善座谈会,让子女跟父母说几句心里话,大伙都卡壳了。”开庄村孝善理事会理事长吴怀秀说,平时和父母缺乏交流,是造成尴尬的主要原因。

  敞开心扉,说出心里话,才能拉近心与心的距离。

  “在设立引导基金的同时,我们还提倡子女给父母写一封家书。”李光远说,许多人可以深情地写出对父母的感恩之情,却说不出口。“写在纸上读出来,更容易把以前想说却说不出的心里话,传递到父母心里,拉近彼此心灵的距离。”

  为在全县弘扬传承孝善文化,兴隆还开展了孝善文化进机关、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进校园的“五进”活动。

  “比如,我们在学校评选孝心好少年,孩子参评条件之一就是要力所能及给老人做点事。孩子要去爷爷奶奶家,父母一般就得跟着。父母给祖辈写家书时,一旁的孩子也会受到熏陶,这样会把孝善文化传承下去。”李光远说。

  老虎沟村的张顺菊是出了名的好儿媳,每天都给婆婆洗脚,还经常给婆婆洗澡、洗衣服、洗被褥。不久前,张顺菊被村里评选为“第一届孝心养老模范”,在她的影响下,刚上班不久的女儿孙雪姣也和父亲签了一份孝善养老书,保证每月给父亲200元“孝心款”。

  另一项统计显示,该县每年主动体检的老人不到20%,一半以上的老人几年或常年不体检。小病拖成大病,不仅导致因病返贫,还会因治疗费用的问题,引起家庭矛盾。

  为了持久推进农村孝心养老工作,最大程度减轻贫困群众负担,兴隆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为老人免费体检,建立健康档案。签约医生能及时对老人进行有针对性的问诊治疗,有效减轻家庭负担,让老人更好安度晚年。

  一套推进机制,厚培孝善文化

  一排排白墙灰瓦的两层新民居,写意着上庄村村民诗一般的美好新生活。

  在刚刚入住一个多月的新家里,残疾人张金来正在认真推敲自己的新作《孝老养老》:“父母爱儿心头肉,反哺跪乳当报还。羊羔尚且知跪乳,做人理应孝为先……”作为村文化活动主要策划人,这首新诗将在元旦前后举行的孝德评选活动中以诗朗诵的形式,展现给全体村民。

  上庄,上至八旬老翁下至四岁幼童,皆能写诗诵诗。全村513人,已培育4名中国作协会员和11名省作协会员。村里土生土长的诗人刘福君以一本诗集《母亲》,闻名诗坛。如今,《母亲的上午》等几首诗作,就篆刻在街道两旁的石碑上,让来访者在品味浓厚诗意的同时,感受孝老爱亲的质朴深情。

  “村里设立了孝善养老基金会, 80岁以上老人每年能得800元养老金,90岁以上老人能得1000元。”该村党支部书记刘福强说,孝善文化的传播,在村民心中建立了道德红线,不孝敬老人的事已销声匿迹。良好民风成为乡村振兴的动力源泉,如今的上庄,正以打造中国诗文化第一村为目标,书写新诗篇。

  在兴隆,厚培孝善文化的地方,不止上庄。从家庭、社区到机关、企业、校园。兴隆以“孝老爱亲”为核心,在县、乡、村三级差异化打造了一批主题鲜明、亮点突出的核心价值观示范点。推进家庭文化、孝善文化与机关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相融合,引导居民弘扬孝敬老人、抚育孩子、夫妻恩爱、邻里互助的风气。

  每天老虎沟村的大喇叭都会循环播放歌曲《中华孝道》,散落山间的民居外墙上,随处可见“二十四孝”文化墙。经全体村民投票,“百善孝为先、勤劳能致富”成为“老虎沟精神”。

  该县在广大农村,利用大喇叭、宣传栏、墙体立面、电影等载体,传播孝善文化,让村民在家听得到、出门看得到、坐下聊得到。同时,将孝善文化与传统节庆活动融合,以形式多样、内容亲民的主题活动,让不同群体接受分众化的孝善教育和熏陶。关爱老人志愿服务、未成年人孝老爱亲、孝老爱亲报告会等活动的开展,营造了弘扬孝善文化的浓厚氛围,进而让孝善成为大家的行动自觉。

  “开展孝心扶贫养老工作,重要目的就是引导子女孝敬老人并履行赡养义务。”李光远介绍,今年以来,兴隆已评选出311个“孝老爱亲家庭”,624名“孝心好儿女”和“孝心好儿媳”、452名“孝心好少年”,极大地提升了孝老爱老社会认知度。

  “政府引导、家庭为主、子女尽孝”的农村孝心养老模式,正在让兴隆农村分户老人夕阳无限好。

  记者手记

  让精神慰藉

  多些制度安排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风文明是其中一大内容。对于广大农村而言,孝善文化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占有特殊位置。如果子女不孝敬老人、不善待父母,小到家庭大到社会,文明将无从谈起。

  从兴隆的探索和实践中可以发现,围绕孝善为农村贫困老人提供物质和精神保障能取得如今成效,关键在于有相关制度安排。

  记者发现,兴隆没有将培树孝善文化作为一时之计,而是设置了具体的路线图——“一个目标、三个原则、多项评比、两项激励”。具体而言,一目标,就是在全县农村形成家庭孝心养老、社会善心敬老的良好风尚,通过全社会去关注,助力精准脱贫。在开展活动时,坚持“政府引导、子女自愿、循序渐进”的三个原则。在评比激励上则推荐德高望重、办事公道的党员和乡贤,组建孝善理事会,评选子女。同时在精神和物质层面鼓励先进,激发后进。

  其实,需要关注的不仅仅是农村贫困老人,农村文化的发展,也需要更多被群众接受的好形式,让农村涵养更多文明的源头活水。比如,树立农村道德模范,让更多村民效仿;定期开展农民参与的文化活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对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给予政策关爱……

  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举措。希望更多地方能为此创新举措,作出安排,不断提升农民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法治意识和科学素养,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文化和精神支撑。

关键词:孝心,养老,扶贫

责任编辑:雷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