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小伙脱贫记
留守妇女在韩海超的工厂上班。韩海超供图 长城网8月17日讯(记者 赵晓慧 通讯员 魏荫莱 郭海民)说起90后,大家首先想到的便是年轻、时尚、有个性。但贴在90后小伙韩海超身上的标签却是贫困户,而且一贴就是十几年。 韩海超是魏县沙口集乡刘屯村人,今年27岁。在他还是小学生时,爷爷、奶奶便患上了心脏病,除去住院治疗,每年吃药花费还要近2万元,再加上他和哥哥、妹妹的学费,家庭一下子陷入贫困之中。 “那时候总想着快快长大,好帮家里干活挣钱,让爸妈不再愁。”想起以前的日子,海超表示,虽然一直想脱贫,但却因收入有限、开销大,脱贫希望渺茫。 魏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贫困县的帽子已经戴了30多年,贫困发生率最高时达到25.41%,脱贫任务艰巨。由于该县常年在外务工人员30多万人,劳务输出成了当地脱贫致富的一个重要渠道。 2010年,刚满19岁的海超中学一毕业,就离开家乡,到河北保定白沟一家箱包厂,干起了组装拉杆箱的工作。从学徒工到熟练工再到小组长,勤奋踏实的海超一干就是6年,工资也由当初的每月1000多元涨到了3000多元。有了打工挣的钱,全家的生活逐渐好转。但一个人挣钱全家人花,还是有些紧张。 “只要好好干,全家人一定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做了6年箱包的海超,不单单挣到了工资、学会了箱包制作技术,还对市场营销颇有钻研。他梦想着能有一天回乡创业,用自己掌握的技术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 事情很快迎来了转机。 针对外出务工人员多,留守妇女就业门路窄的实际,该县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吸引外出务工技术人才回乡创业。其中,大力发展“扶贫微工厂”的举措,让韩海超眼前一亮。 2017年初,海超回到村里,向亲戚朋友借了30000元,购买了10台缝纫机,租赁邻居一处闲置庭院,又从村里招了10余名留守妇女,办起了怡怡箱包厂,成为村里第一个回家创业的青年。 当年7月,村里建成标准化“扶贫微工厂”,海超率先入驻。200平方米的厂房,每年租金10000元。 “刚开始办厂时,还有顾虑,只怕挣不到钱。现在看来,这都不是事儿。”海超说,加工的箱包都是订单生产,走外贸出口,销路根本不用愁。 更让海超兴奋的是,为了帮助贫困人口在家门口就业,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奖励和补贴政策。“录用一个贫困工人奖励500元,使用的缝纫机每台补贴2000多元,租赁厂房还给予50%的补助……国家的扶贫政策真是走到了百姓家门口,扶到了群众心坎儿上!” “魏县是农业大县,农村有大量的留守妇女,如何让这部分人就地就业增收,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一环。”该县扶贫办主任陈瑞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围绕破解农村留守妇女就业增收难题,以打造“扶贫微工厂”为载体,该县将服装加工、箱包制作、电子配件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建到农村,把就业岗位送到老百姓家门口,最终实现贫困群众增收脱贫。 一年多时间过去了,箱包厂员工已经增加到20余名,其中贫困留守妇女13名。每月生产箱包8000多件,除去每人每月2000多元的工资等,月收入近万元。“去年底一算账,收入了10万多元。今年的行情,比去年还要好。”海超的脸上笑开了花。 撕掉贫困标签后的海超,干劲儿越来越足。“自己富了不算富,我要把微工厂做成大工厂,带领更多的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 “在发展‘扶贫微工厂’上,我们采取政府主导、政策引导、因势利导的方式,以村建、企用、乡管、县补与新建、改建、租用有机统一的运行机制,闯出了一条群众增收、村集体增益、企业增效、产业增强‘一举四得’的产业化扶贫新路子。目前,全县共发展扶贫微工厂252家,带动就业6000余人,实现增收亿元以上。”该县县委书记卢健表示,下一步,魏县还将采取居家生产、送活上门的方式,解决贫困群众入厂工作不方便问题,进一步扩大扶贫微工厂带动贫困人口的比重,让所有愿意参与劳动的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
关键词:扶贫微工厂,韩海超,留守妇女,脱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