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 创新扶贫模式 精准“滴灌”贫困户
“政银企户保”金融扶贫、园区带动“三零”、股份合作“一地生四金”、生态扶贫“一林生四财”……如今,这些产业扶贫模式对农户来说早已耳熟能详,并已在全国或全省复制推广。 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关键是要找准路子。近年来,承德市结合具体实际,狠下“绣花”功夫,精准“滴灌”贫困户,先后探索创新出多种扶贫新模式、扶贫新路径,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政银企户保”破解资金瓶颈 今年59岁的庞瑞,是隆化县七家镇南营子村人,以前一家4口人住在几间破旧的老屋里,连一件像样的家具也没有,而他做梦也不曾想过能有脱贫致富的一天。 “2016年3月份,通过县里出台的‘政银企户保’金融扶贫贷款模式,拿到5万块钱贷款后,我马上在自家6亩地里建起了6个蔬菜大棚。第一茬种的是西瓜,结果赔了5000多块钱,我没灰心。7月份,开始种角瓜,3个月,不仅填平了亏空,还挣了3万多块钱。2017年,我将蔬菜大棚增加到22个,种的都是产量高、市场比较稳定的角瓜。一年下来,挣了8万块钱左右。”靠蔬菜大棚过上了好日子的庞瑞,脸上写满自豪。 唐三营镇北大坝村村民孙立民,也是“政银企户保”金融扶贫模式的受益者。2016年3月,还是贫困户的孙立民通过“政银企户保”金融扶贫模式向银行贷款5万元,买了5头母牛,年收入达到4万多元,成功脱贫。 像庞瑞、孙立民一样的贫困群众,在就业创业中普遍存在缺资金、缺技术、抗风险能力弱等问题。城乡二元结构下,农业的相对“弱势性”造成银行对农业及贫困户的放贷信心不足,加之农村土地、林地、设备等实物还不具有完全意义上的抵押权,使银行处于“欲借还怕”的状态。承德创新实施“政银企户保”金融扶贫模式,建立政府、银行、企业、贫困户和保险机构五位一体的联结机制,着力打通金融扶贫“绿色通道”。 依靠“政府搭台增信、银行降槛降息、企业农户承贷、保险兜底保证”的“政银企户保”扶贫贷款模式,像庞瑞、孙立民这样缺少担保人和抵押物难以获得银行贷款的贫困户,也能轻松获得创业贷款了。 “政银企户保”的贷款对象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和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养殖大户。其创新之处在于,通过财政杠杆撬动、保险兜底保证、银行1∶10放大贷款金额。政府为农户缴纳政策性保险,引入保险公司参与。如果贷款户因意外原因逾期不还,保险公司代偿80%的贷款本息,政府承担10%,银行最多承担10%,降低了各方风险。 2016年5月底,《河北省“政银企户保”金融扶贫实施意见》印发,标志着“政银企户保”金融扶贫模式在全省推开,而这一模式的发源地就是隆化县。目前,承德全市八县全部搭建了“政银企户保”金融平台。截至2017年底,全市累计“政银企户保”发放贷款65.29亿元,撬动社会资金209亿元,带动11.9万贫困户稳定脱贫。 “三零”模式农民家门口把钱赚 4月21日下午,平泉市卧龙镇瓦房店村村民孟庆儒与儿子孟凡春,正在蘑菇大棚内边采摘花菇边查看长势。 2016年时,孟庆儒一家还是三代人三个光棍,以种玉米为生,日子穷得叮当响。承德永金食用菌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朱万平说,“2016年,公司通过‘政银企户保’带动贫困户78户,孟庆儒是其中一户。当时做工作让他包菇棚,他不敢,怕有风险。2017年底,他主动找过来,商量着也想包棚。2018年初,他正式承包了两个菇棚。” “蘑菇大棚是永金公司建好的,菌棒由公司统一提供,种植技术也有专人教,蘑菇由公司统一销售,我只需负责日常管理。”孟庆儒说,这种模式让包棚的贫困户没了后顾之忧,让贫困户发展产业实现致富“零风险”。 “产前菌棒生产、产中技术把握和产后产品销售等高风险环节,全部由农业龙头企业或农民专业合作社承担。贫困户只负责通风、浇水和采菇等低风险环节工作,获取稳定收益。”朱万平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孟庆儒包了2个菇棚,是出菇棚,可以出5茬菇,持续出菇6个月。一个棚栽1.16万个菌棒,两个棚就是2.32万棒,一棒5茬下来能有一斤菇,一斤卖6块钱。一棒的成本是3块钱,包括菇棚的租金、购买菌棒的钱。这样总体算下来,一年的纯收入在六七万元。孟庆儒乐呵呵地说,“现如今日子越过越有奔头,越咂摸越有滋味,今年脱贫肯定没问题!” 贫困村的自然条件较差,产业发展落后。尤其是一些因病致贫或家人体弱多病的贫困户,无法外出务工就业。这些贫困群众发展产业、稳定脱贫面临四大难题:一是发展生产缺资金,二是投资经营怕风险,三是离家不便难就业,四是发展产业缺本领。如何让贫困户分享产业发展红利,并就近参与产业发展而且不承担任何风险? 近年来,平泉市在脱贫攻坚中依托食用菌主导产业,针对贫困群众贷款难、经营难的问题,探索了投入零成本、经营零风险、就业零距离的“三零”扶贫模式:让贫困户以无抵押贷款入股龙头企业,政府贴息100%,形成投入“零成本”;让贫困户按股固定分红或参与承包经营,企业负责提供原料、技术、销售一条龙服务,实现生产经营“零风险”;让贫困群众就近打工,实现就业“零距离”。 一地生四金脱贫有信心 近日,滦平县大屯镇路南营村兴春和生态循环农业园区“微型菇房”内一派忙碌。“现在把地租出去,自己在园区上班摘蘑菇挣工资,一年能挣3万多。”家在公司附近的大屯镇窑沟门村村民王淑丽说。 路南营村是滦平县大屯镇所辖的6个贫困村之一,引进县里兴春和种植有限公司在村里投资兴建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兴春和农业公司在园区建设中,不断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创出了一套以“流转土地得租金,务工投劳挣薪金,入股合作分股金,联营菇房赚现金”为特色的“一地生四金”精准扶贫模式。这在当地被称作“兴春和”扶贫模式。 兴春和生态循环农业园区通过统一流转土地,不但实现了土地使用的高效、集约,同时,农户可以获得每亩地1150元的租金,解决了周边乡村600余农户的基本收入问题。园区现代化生产,对劳务需求不断扩大,为周边520多个贫困户创造了就业条件,通过务工,村民每月可以挣到2400—3600元的薪金。另外,当地农户还可以通过入股企业分得股金,与公司联合经营“微型菇房”挣得现金。兴春和农业公司探索食用菌生产与扶贫相结合的方式,研发了投资20万元、可年产20吨小平菇、适合一家一户工厂化生产的微型菇房。农户通过“政银企户保”的扶贫方式申请贷款,公司采取统一提供培养基料、统一技术培训指导、统一收购产品、统一加工销售的联营模式合作。发挥微型菇房占地小、工艺固化、操作简单的特点,让农户仅需浇水和采收,不出家门就可挣钱。 依托龙头企业实施精准扶贫,让村民的腰包真正鼓了起来。“一地生四金”的模式在2016年让路南营村全村贫困人口实现了脱贫。 此外,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还创新推广了以“林上要果,林中旅游,林下间作,参与护林”为特色的“一林生四财”生态扶贫模式。该县引导贫困户以土地入股、土地流转、参与劳务等方式,发展林果产业,辐射带动2万人实现增收。该县引导帮助贫困户利用林间空地、森林边缘地带,发展林药、林菌、林禽等林下经济,将林下资源变成菜篮子、药园子,促进了贫困农户增收。同时,贫困农户还通过在林地内采摘蘑菇、药材、蕨菜等山野资源,进一步拓宽了增收渠道。 |
关键词:精准扶贫,承德,河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