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藁城区大豆示范基地喜获丰收。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吴苗苗 摄
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讯(记者 吴苗苗 李元华 通讯员 关中波 张京慧)金秋时节,燕赵大地五谷丰登,放眼田间地头,金灿灿的玉米、颗粒饱满的花生、挂满枝干的大豆、颜色鲜艳的甘薯……截至10月24日,河北省秋粮收获6221.5万亩,完成种植面积的99.3%,其中净作玉米、净作大豆和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全部收获完成,全省秋粮有望实现面积、单产、总产“三增加”。
这丰收的背后是广大农民通过辛勤劳动浇灌出的璀璨之花,更离不开科技兴农的有力支撑。
种养结合高产高效青贮玉米生产技术集成示范现场。河北省农林科学院 供图
“从党的二十大报告的字里行间,我感受到了党中央对粮食安全和农业科技的重视,感受到了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信心和底气。”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书记李辉提到刚刚闭幕的党的二十大,非常激动和自豪。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种业强则农业强。近十年来,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深耕科技创新,取得硕果累累。冀麦325连续4年入选河北节水推荐品种,成为华北麦区的主导品种;高油、高油酸花生育种居全国领先水平,通过鉴定、审定和登记的花生品种13个;冀豆系列“双高”大豆品种河北覆盖率68%,冀豆12、冀豆17等入选全国主导品种。全所上下迎难而上,攻克“卡脖子”技术,持续做强“农业芯”。
科技助力晚播冬小麦丰收。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吴苗苗 摄
如果说品种的更新和良种的普及是增产增收的有力保障,那么相应的栽培技术措施也不可或缺。“浅埋滴灌技术,在2022年晚播冬小麦的科技壮苗、促弱转壮中体现了诸多优势。”河北省农科院粮油作物研究所研究员贾秀领说。
“良种+良法”,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的专家们脚踏实地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给农民送去了实实在在的效益,为打好种业“翻身仗”奠定了良好基础,为助力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做好科技支撑。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人才既是源头活水,也是创新引擎。新时代更需要健全农业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充分发挥科研院所的组织作用,让科技的种子在广袤的农村大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切实解决制约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技术短板。
贾秀领(左)在田间查看小麦长势。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李元华 摄
近十年来,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积极推进基地建设和示范推广、深入开展科技服务活动。宁晋基地示范推广水肥一体化节水节肥、标准化绿色高效生产技术模式,带动当地新型农业技术服务组织在全县投入应用。系列大豆品种及配套栽培技术在藁城连续两年创造亩产突破250公斤的全国万亩大豆实收测产记录,带动了石家庄市藁城区30万亩大豆规模生产,成为全省标杆。冀花系列高油酸花生在全省大面积推广,2020年达到130万亩,辐射河北、河南、山东、辽宁、吉林花生主产区,占全国高油酸花生推广面积的30%。除此之外,河北省农科院粮油所还积极推进院市科技合作,开展“定制式”技术服务,精准对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举办各类技术服务,示范新品种、新技术,并开展创新驿站、创新联盟等工作。
新品种花生喜获丰收。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李元华 摄
“科技强是农业强的重要标志,党的二十大报告非常重视科技创新,作为农业科研人员,在新的起点上,我们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继续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坚定不移走好科技兴农之路,让更多科技在泥土里扎根。”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所长李岩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