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长城网 >> 河北精准扶贫网 >> 视频播报

走进正定人家的好日子①|阳和楼下雅韵幽

来源: 长城网 作者:袁立朋 2022-07-28 11:11:00

编者按:千年古城,魅力新韵,历史和现代交融,文化与经济共进。正定,打造文化旅游名城、修复生态环境、致力乡村振兴……千方百计让群众过上好日子。从即日起,长城新媒体推出“走进正定人家的好日子”系列报道3篇,请跟随记者的笔触和镜头走进正定,一起探寻正定人的“幸福密码”。

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商棠 胡晓梅 袁立朋

7月初的一个夜晚,记者沿着河北正定县南城门向北走,穿过繁华的燕赵南大街,来到了溢彩流光的阳和楼。

在元代,阳和楼一带是正定最繁华的区域,文人雅士喜欢登上阳和楼把酒临风,吟诗作赋。

如今的阳和楼人气不减当年。楼前南大街几十家餐馆食客爆满不说,楼下小舞台上的节目也是高潮迭起,不时响起阵阵掌声和叫好声。

与这熙熙攘攘市井比邻的是明月巷,巷口一处青砖灰瓦红门的古朴建筑,就是滋溪书院。如果说阳和楼前的燕赵南大街是游客放牧味蕾的地方,滋溪书院便是人们放牧心灵的所在了。

休闲雅集成为正定人们经常参加的一项文化活动。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胡晓梅 摄

滋溪书院外院修竹婆娑,荷花绽放。里院门口一副对联写道:“静坐不虚兰室趣,清游自带竹林风。”循着悠扬的琴声,记者走进书院侧室,女主人王梅菊正在聚精会神临摹《西狭颂》。院,曲径通幽;人,神情怡然;字,清丽脱俗;琴,清澈流畅;茶,香气氤氲……好一方闹中取静的雅境。

放下手中的毛笔,王梅菊说:“现在人们的物质生活富足了,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也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喜欢来这里休闲雅集,琴棋书画,吟诗品茶。”

随着正定县文化事业的日益繁荣,2020年王梅菊创办了滋溪书院,从事书画装裱、笔会、展览、艺术沙龙、古琴教学。书院每年承接30多场公益展览,每周组织书画交流活动,还向当地群众免费传授传统手工装裱技艺,这里很快成为正定人的一处文化打卡地。

创办滋溪书院前,王梅菊已经从事书画装裱30多年,是手工装裱技艺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受父亲影响,王梅菊从小喜欢书画,上世纪90年代,她在正定宁荣街创办了汇苑阁,10来平方米的小店里,专门经营书画装裱和文创产品。2015年,又成立了汇苑阁文化艺术交流有限公司,店面扩大到600平方米。2020年8月,正定历史文化街开业,她创办的滋溪书院成为首批入驻商家。

喜欢书法的人们,聚在书院相互交流。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袁立朋 摄

“文化,是正定最靓丽的一张名片,这里深厚的文化积淀,散发着无穷魅力,是正定人的诗和远方。”王梅菊由衷地说,“正定文化滋养了像我这样一大批人,反过来我们也在为弘扬和繁荣正定文化而努力着,很欣慰、很幸福。”

在正定,“九楼四塔八大寺”错落有致,“二十四座金牌坊”点缀其间,隋唐以来38处古建筑鳞次栉比;开元寺南广场遗址,唐、五代、北宋、金、元、明、清连续文化层叠压,让人一眼望穿千年;范仲淹、白朴、赵佗、赵子龙、贾大山,古今名人灿若星河;隆兴寺虬劲苍翠的古柏,生动述说着正定的前世今生;元曲博物馆、戏剧研学基地、彭蕙蘅戏曲艺术传承工作室,让古城古腔古韵,弦歌不歇;夜正定大型巡游、红楼梦中人、红楼歌曲演唱会、刘姥姥进大观园、星光音乐节、汉服秀、钢琴演奏会等演出活动,融通古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身着汉服打卡正定古城。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商棠 摄

“登得上城楼,望得见古塔,记得住乡愁。”2019年底,正定县完成了投资3亿多元,包括荣国府景区及周边环境提升、南关片区整体风貌恢复在内的24项古城修复工程,形成了城池壮美、古建统领、格局清晰、氛围浓郁的历史文化名城。歌声十里,夜不罢市,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让文物“活”起来、文化“兴”起来、旅游“火”起来。今年上半年,280多万游客打卡正定。

文化,润物无声地提升着正定人的幸福感,让正定人把生活嚼得有滋有味,日子过得有声有色。

总策划:李 遥

策 划:商 棠 刘 磊

监 制:邓光韬 李亮亮

撰 稿:商 棠 胡晓梅 袁立朋

摄 像:张建勋 刘 飞

后 期:刘 飞

视 觉:师语彤

关键词:正定,文化,阳和楼,南大街,荣国府
责任编辑:杨晓
推荐阅读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监督我们 | 举报平台 | 建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