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产业扶贫蹚出脱贫致富新路子好路子
“如果没有苹果产业,咱也不会有今天的生活。”在暖暖的阳光下,行走在初春的行唐县东安太庄村,一棵棵果树即将萌发出新芽,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东安太庄党支部书记刘金国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靠着苹果种植,村里一年就能增收1000多万元。 如今,东安太庄村果树种植达到5500亩,人均4亩多。“通过发展苹果产业,村民们抱上了‘金饭碗’,奔上了小康路。”刘金国告诉记者,仅苹果一项,全村人均纯收入突破4000元,苹果树成了乡亲们名副其实的“摇钱树”。 在石家庄,像东安太庄村这样的村庄还有很多。近年来,我市在推进精准帮扶过程中,坚持因地制宜、因户施策的方式,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发力点,紧紧依托资源禀赋想办法、谋路子,助力培育壮大各具特色的扶贫支柱产业,并让困难群众参与发展全过程,引导他们在产业链上实现增收、致富奔小康。 同时,我市围绕优势产业,不断创新扶贫带贫增收机制,通过发展扶贫产业项目,真正把困难群众嵌入产业链条。“核桃是利通商贸公司的,俺们为公司打工,只负责剥拣核桃仁。一斤核桃仁挣一元钱,一天能挣四五十元。”在赞皇县梁家湾村的车间里,村民魏立丹一边分拣着核桃仁一边介绍。 “除了以高于市场的保护价收购核桃,还通过分散加工的形式,为困难户等弱劳动能力的人群提供就业机会,带动当地乡亲实现增收致富。”赞皇县利通商贸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翟立朋介绍,目前,该模式已辐射全县110多个行政村,带动1200余户有劳动能力者实现了就近就业增收。 “产业精准扶贫的关键是形成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市扶贫办相关负责人指出,要让困难群众通过各种方式进入由企业、合作社或家庭农场这些新型经营主体主导的产业体系中,由有竞争力的经营主体带动发展。此外,还可以通过改革以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实现资源的合理整合和利益共享。 多种模式,让全市的扶贫产业覆盖面不断拓宽。据了解,在推进精准脱贫过程中,我市还逐步探索形成了以特色种养为基础,以企业带动为平台的龙头企业带贫业态;以自然禀赋为依托,以旅游景区为平台的旅游带贫业态;以市场发展为纽带,以合作互助为平台的“合作社+”带贫业态;以土地流转为渠道,以土地托管为平台的金丰公社带贫业态;以特殊群体就业为突破,以园区就业为平台的“双创园”残疾就业带贫业态等“五业并举”产业扶贫发展路径。 脱贫产业广覆盖,困难地区有了发展新路子。五年来,全市安排项目4968个,累计投入31.2亿元。产业扶贫项目全市累计投入23.5亿元,安排产业项目2084个,全市产业扶贫项目直接覆盖239649户(次),户均产业扶贫项目覆盖达2.85次,产业扶贫项目带动贫困人口人均增收达到3100元以上,产业带动困难群众增收能力显著增强。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发展产业是直接衔接点。”市扶贫办相关负责人说,下一步,要进一步完善产业帮扶政策举措,着力推动脱贫地区特色产业由快速覆盖向长期培育转变,推进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提档升级,提高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
关键词:石家庄,产业,扶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