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长城网 >> 河北精准扶贫网 >> 精准扶贫

乡村振兴,多些破局之策

来源: 河北日报 作者: 2021-02-22 10:57:53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滦州市榛子镇麻湾坨村游园。(资料片)新华社记者 牟 宇摄

  近年来,临城县通过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培育了一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 河北日报记者 杜柏桦摄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坚持优先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对此,代表委员们表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一年里要注意从农业产业升级、人居环境改善以及农民增收等方面谋求突破。

  从“链”入手加快农业升级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

  省人大代表、省农林科学院谷子研究所植保室主任董志平,最关注的是粮食,尤其是种子。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切实保障粮食安全,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培育40个高产优质、多抗广适的新品种。

  看到这句话,董志平代表说:“就在参会报到前,我还在实验室里忙呢。实验结果很乐观,谷种的种传病害经过多年研究,我们已经取得了相当进展。”

  据介绍,过去几年,因为谷子种植面积扩大,谷种的种传病害开始扩散,不仅直接影响产量,病菌落入土壤能够存活多年,需要投入大量农药进行后期治理,不利于环境安全和粮食绿色发展的理念。

  董志平代表说,一粒健康种子的培育,要3-4年时间,从原原种到原种到种子,期间要采用一系列技术应用,借助检测手段,来解决种子带菌问题,每一代的繁育都必须是无菌的种子,才有可能培育出在生产上应用的无病种子。

  “农业产业升级,要从种子升级开始。因为只有好种子才会带来农产品的优质高产。”董志平代表说。

  农产品从地头走上餐桌,加工环节必不可少。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要开展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重点培育100家年产值10亿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

  对此部署,省人大代表、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耕作栽培与技术推广研究所所长李瑜玲深以为然。“目前,我省部分农产品深加工还停留在分拣上,这样的加工附加值不高。我们的蔬菜深加工也有些粗放,虽然品质不差,但价格却低于先进省份。”李瑜玲代表说,“提高优质农产品附加值,不能在加工这一环落后。”

  代表委员们认为,打造农产品的加工产业集群,在实现生产加工环节价值提升同时,也对后续物流、销售等环节提出了新要求。

  省政协委员、省供销合作总社流通网络处二级调研员姚艳提出,要加快农产品市场系统化改造升级,加强仓储加工和冷链物流设施建设,提升市场的交易服务功能,形成产地市场(仓储中心)、集散地批发市场(物流中心)和城乡社区农产品市场(农贸市场、菜市场、社区菜店等)互相支撑,产销互联的农产品市场网络体系。依托基层经营服务网点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中小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完善储藏、保鲜、烘干、分级、包装等初加工设施,培育地方特色农产品品牌,帮助农民就近实现增收致富。

  农业产业升级,农户是基础。

  过去的十余年中,李瑜玲代表和同事们致力于对农民培训和素质提升。多年行走农业生产一线,李瑜玲代表观察到,农户的求知欲很强,关注点从过去单纯关注农作物产量,逐渐转到关注种植的质量和效益上来。

  “我们的培训先讲怎么种好,接着讲怎么卖好。”李瑜玲代表介绍,石家庄农林科学研究院开设的针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课程,分为线上和线下,有观摩、实操,也有理论介绍,其中电商培训已经成为农户追捧的明星课,期期爆满,农户越来越重视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及品牌打造。

  总结以往经验,李瑜玲代表认为,针对合作社、社会化服务组织等公司化的培训,效果会更好。“单个农户对产量或收益提高5%并不敏感,对于种植技术和新型销售渠道的掌握驱动力不强,但公司化的合作社就不一样。”

  分类施策优化农村环境

  今后农村环境改善会有哪些安排?这是很多来自基层的代表委员所关注的内容之一。

  大家认为,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任务圆满完成,成效有目共睹。

  省人大代表、邯郸市临漳县砖寨营乡乔庄村党支部书记卢振勇对此深有感触:“几年光景里,村里改厕全部完成,家家户户能冲水,夏天也没味儿。街道也干干净净,晚上有路灯。”

  卢振勇代表说,乔庄村500多户,2000多口人,村民还养成了垃圾入箱的习惯。“现在,垃圾每天都由县里组织专人转运,村里的整体环境极大改善,这种变化也提振了农村人的精气神儿。”

  新一年里,将有更多农村迎来环境改善。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1年,基本完成具备改厕条件村庄旱厕改水厕任务,完成30%以上村庄生活污水治理。

  让农村更宜居宜业,相关政策有了,落实的措施也要跟上。

  省政协委员、邢台市信都区副区长冀淑秀介绍,经过几年改造,信都区农村环境大有改观,垃圾处理、改厕等已经基本村村落实,但污水集中处理还有待完善。“光靠政府投资,渠道单一。我们区也是采用了多种方法,比如由环保部门牵头,采购污水处理末端设备及管道,村里出工出料。能开发旅游项目的古村落,通过招商引资,谁受益谁开发。”

  冀淑秀委员认为,对不同问题需要用不同办法去解决。“信都区100人以下的村子也有七八十个,部分基础设施投资和收益不成比例。”她建议,是否能像城市中大社区改革一样,通过自然消化的办法,逐步促使微小村落中心化。

  对此类问题,政府工作报告也作出相应安排,报告提出,2021年,启动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新建2000个美丽乡村,布局创建50个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区,完成631个空置率30%-50%的空心村治理,新改建农村公路5000公里。

  就此,有代表委员认为,自古以来,乡村和城市就是两种不同的生活模式,在农村改变脏乱差,向城市环境看齐的同时,也要保护好农村独特的村容村貌,打造一村一景,甚至一户一貌。

  省人大代表、省农林科学院原副院长王海波认为,“正视农村存在的问题,更要看到农村的优点。乡村和城市的关系应该是互补交融。乡村模式延续了几千年,说明其有着活跃的生命力。”

  王海波代表建议,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要从实际出发,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量力而行,不仅要注重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还要同当地的文化和风土人情相协调,注重实效,升级村容村貌同时也要留住乡愁。

  强化组织稳定农民增收

  代表委员们认为,乡村振兴,最终落脚点还是人,是为了让农民实现富裕富足,生活更美好。

  而如何实现农民持续增收,是其中关键之一。

  省人大代表、石家庄晋州市周家庄乡党委书记雷宗奎认为,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将村民组织起来参与到产业中去。

  周家庄乡下设6个自然村、10个生产队,2020年为村民提供的12项福利措施就支出了3700多万元,这包括五保户集体供养、养老入伍补贴、生活补贴、甚至电费补贴等。

  “我们根据本地特色,打造了工、农、商、旅游业几个产业模式。就拿梨树种植来说,一斤梨也就一元多钱,但是通过发展旅游搞采摘,不但节省了村里的劳力,还让梨的价格翻了好几番。”雷宗奎代表介绍。

  什么样的产业和组织形式才是适合的?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探索多种形式农村股份合作制经济,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发展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托管服务组织6000家、3000家、2000家。

  雷宗奎代表认为,将农户组织起来,将打破以往个体农户的小打小闹,既可以打造成规模的产业集群,也可以抵御更多风险。“在组织农户共同富裕的产业选择上,一定要立足本地经济基础和特色。”

  据介绍,周家庄乡就根据当地特点,组织村民建成了小麦育种、葡萄和梨种植、苗木培育以及奶牛养殖几大产业,农业生产实现了工厂化、产业化,形成了稳定的农民就业增收渠道。

  卢振勇代表则认为,“把农户组织起来发展,要根据村经济基础,分析优劣,组成不同的农户合作模式,注重发展培育新型农业主体,选准产业抱团发展。”

  “钱袋子”鼓起来,精神也要跟上时代。

  2020年,周家庄乡被评为第六届全国文明村镇。“就拿放炮来说,过去,有的户家会因为攀比一次放上万元钱的鞭炮,污染环境不说,经济上也是负担。”雷宗奎代表说,如今周家庄乡的红白事,都不再放鞭炮了。

  卢振勇代表认为,农村移风易俗要从村民的需求出发,逐步引导,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专家访谈

  用乡村治理现代化作保障

  对话专家:全国政协委员、省政协常委、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主任、民盟省委副主委杨玉成

  记者:政府工作报告就巩固拓展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出了相关安排,对此,您怎么看?

  杨玉成:我注意到,报告提出要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五年过渡期保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深化产业、就业、科技帮扶,开展“万企帮万村”活动,加强脱贫地区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建设,强化易地搬迁后续扶持,把脱贫县作为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

  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字面上看是两个问题,其实是不可分割、一脉相承的。

  中国脱贫攻坚成果举世瞩目。我们河北脱贫攻坚任务圆满完成。

  但也要看到,脱贫产业还存在相对分散、农产品附加值低等劣势。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关键。要提升已有农业产业的质量,变扶贫产业园为现代化农业产业园,通过加工业的带动,发展观光旅游、数字农业等,提升农村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持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来实现农民持续增收,从而实现乡村振兴。

  记者: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但现实问题是大量年轻人不愿回农村,您认为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杨玉成:其实这个问题探讨的是如何实现城乡人力资源流动。

  改革开放40多年来,大量的农村青年外出打工,切实带动了城市经济发展。现代农业需要大量新型职业农民,需要有文化、懂农业、能和网络销售等新型营销渠道迅速接轨的新农人。这就需要政策倾斜、理念引导,让有志青年愿意回农村,让他们有发挥空间和扎根的土壤。

  永远不要低估新型农人的主力带动作用,他们将改变农村,打造出一个不一样的新农村。

  记者:怎样能留住或者吸引他们?靠什么去组织呢?

  杨玉成:我省进行的美丽乡村建设、人居环境改善工程等,极大提升了农村生活的便利性和美观性,在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上持续发力,群众反响会越来越好。

  更重要的是,要用乡村治理的现代化,为乡村振兴提供保障。

  我认为要从以下几点着力。

  健全乡村组织体系,全面增强基层党组织引领社会治理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为乡村治理现代化提供组织保障。

  发挥“新乡贤”引领作用。把开展“新乡贤”文化建设工作作为乡村思想道德文化建设的抓手和平台,作为推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手段和举措。

  加强基层协商民主。积极推动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有效衔接,把基层各方面的意见建议反映出来,使协商的过程成为乡村化解矛盾、增进共识、凝聚力量的过程,实现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为推进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助力。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民,培训

责任编辑:雷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