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长城网 >> 河北精准扶贫网 >> 头条新闻

易地扶贫搬迁助“跨越式”奔小康

来源: 河北日报 作者:任卫东 姜伟超 王朋 张玉洁 骆晓飞 2020-01-06 10:18:23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县毛坝乡毛坝村村民在采茶(2019年6月13日摄)。

  当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易地扶贫搬迁便成了摆脱贫困的有效途径。“十三五”期间,我国计划对1000万左右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

  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8月在青海省考察时指出:“一定要把易地移民搬迁工程建设好,保质保量让村民们搬入新居。大家生活安顿下来后,各项脱贫措施要跟上,把生产搞上去。”

  按照“搬得出、留得下、能就业、有保障”的要求,各级政府在安置区着力发展产业、调整经济结构、拓展增收渠道,各地搬迁群众生活正实现“跨越式”奔小康。

  告别“穷窝窝”,迎来新生活

  3年前,受益于易地扶贫搬迁,加羊索南一家告别了高原。

  过去,他们居住在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尖扎滩乡羊直村,山大沟深、交通不便,以放牧为生。

  谈起过去在海拔3800米的高山草原上的放牧生活,加羊索南说最怕两件事:一是怕雪灾——不期而至的雪灾常常在一夜间让羊群遭受灭顶之灾;二是怕家里有人生病,“自从搬下山后,再也不用怕了”。

  加羊索南的新家,是位于黄河岸边的昂拉乡德吉村——一个由30多个贫困村的251户村民组成的易地扶贫搬迁新村。

  加羊索南介绍说,“德吉”,在藏语中是“幸福”的意思,今天居住的这个黄河岸边新村气候宜人、风景秀美、交通便利,跟过去比,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

  实施脱贫攻坚以来,青海省近12万贫困人口被纳入易地扶贫搬迁建设任务,通过易地扶贫搬迁,绝大多数深度贫困地区的贫困群众彻底告别了“穷窝窝”,迎来了新生活。

  换一方水土富一方人

  要想稳得住,产业要先行。

  虽已入冬,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县毛坝乡的千亩莓茶园却郁郁葱葱,48岁的宁秋菊正忙着在茶园修枝除草。

  宁秋菊是毛坝乡易地扶贫搬迁小区居民。2018年,从山上搬来的宁秋菊一家3口分得3亩莓茶园,还在乡政府门口开了一家面馆,每月固定收入超过2000元,很快实现脱贫。

  2018年,李应川一家从古浪县南部山区的横梁乡横梁村搬迁至黄花滩富民新村,住进了一栋独院房子,外带一座日光温室和7亩耕地。

  2019年8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黄花滩生态移民区富民新村考察调研时来到李应川家。“总书记看到我们生活好,非常欣慰。”回想起几个月前的情景,李应川仍很激动。

  换一方水土富一方人。到2018年底,富民新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000余元,全村已实现脱贫559户2188人。

  “抬着头生活,往前看、谋发展”

  好日子,“激活”希望、点亮未来。

  吕五十三掰着手指头算了一下,搬下山后两三年,村里已娶进了10个新媳妇。

  吕五十三是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十镇班彦新村村民。过去,村民居住在青藏高原东部的干旱山区里,村里姑娘“只出不进”,光棍一年比一年多。

  2016年底,班彦村129户人搬到班彦新村,在各级政府、驻村工作队和有关企业帮扶下,初步形成多元增收渠道,当地村民实现了从“要我发展”向“我要发展”的观念转变。

  2017年,吕五十三在一年内先后给两个儿子娶了媳妇,了却心中大事。

  班彦村贫困户吕有金50岁刚出头,搬迁后重新拾起了家传的酩馏酒酿造手艺,办起了酿酒作坊,一年净收入超过10万元。

  “要抬着头生活,往前看、谋发展。”吕有金自信地说。(记者:任卫东、姜伟超、王朋、张玉洁、骆晓飞)

关键词:扶贫,搬迁

责任编辑:雷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