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摘帽不歇脚 乡村振兴再出发
▲位于大名县龙王庙镇的县级集中式光伏电站于去年建成投用。大名县累计建立两座集中式光伏电站、159座村级光伏电站、1780户光伏电站,带动1.3万余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 本报资料片 ◀大名县孙甘店镇南石冲村扶贫微工厂里,工人在加工服装。近年来,大名县依托农村闲置宅基地等新建、改建扶贫微工厂262家,带动就业1.3万余人,其中贫困户2600余人。 本报资料片 □记 者 刘剑英 通讯员 冯军兵 马顺利 因“宋府明城”而享有盛名的大名,地处我省东南部,冀鲁豫三省交界,人口近百万,贫困村、贫困人口数量大,脱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2014年,全县有贫困村159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6244户、118068人,贫困发生率17.1%。 近年来,大名县干部群众携手并肩,凝聚合力精准发力攻贫困之坚,截至去年底,全县贫困村减至3个,贫困人口减至1981户、5797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77%。今年5月,该县以“零漏评、零错评、零错退”的成效,一举摘掉戴了近30年的贫困帽子。脱贫出列后,大名县持续用力,巩固提升脱贫成效,向着乡村振兴目标奋力迈进。 夯实产业,贫困户产业覆盖率100% 每天清晨,骑电车不到10分钟,大名县沙圪塔镇后于庄村村民孙艳民准时赶到几公里外的河北峪口禽业有限公司上班。她的工作是为鸡苗注射疫苗。从贫困留守妇女到挣工资的“上班族”,身份转变不仅让孙艳民稳定脱贫,让她整个人的精气神也更足了。 河北峪口禽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安刚飞介绍,该公司是北京首农集团华都峪口禽业有限公司的子公司,在大名县落户的小型优质肉鸡项目总投资4亿元,计划建设鸡舍24栋,饲料加工基地和孵化车间3个,形成饲料、孵化、养殖的全链条产业,可带动就业550人。目前,通过合作社入股模式,峪口禽业吸纳贫困户3300人,入股资金2000万元。公司每年给合作社分红200万元,支付期10年,3年后在此基础上,另外支付每年利润的10%增加分红。 一排排蓝色的光伏电板,源源不断地将光能转化成电能,也照亮了脱贫之路。在大名县,159个重点贫困村均建有光伏电站,成为带动群众增收的“阳光”产业。 “村级光伏电站由政府和企业共同投资建设,可带动贫困户60户,每户年分红3000元。”大名县孙甘店镇前营村党支部书记刘秋泽说。 除村级电站外,该县还建立了两座集中式光伏扶贫电站、1780户光伏电站,带动1.3万余户建档立卡户增收。电站空闲区域全部种植了经济作物,既实现土地节约利用,又增加了整体收益。 大名县委书记房延生介绍,该县建立扶贫项目库,着力引进培育规模大、市场竞争力强的扶贫龙头企业,实施了“龙头企业带动一批、特色种养发展一批、农光互补增收一批、金融信贷支持一批、网络电商覆盖一批”等产业工程,把所有贫困户深入嵌入产业之中,贫困户产业覆盖率达100%。 据统计,2014年以来大名县累计投入各类财政资金7.46亿元,带动社会投入9.33亿元,所有贫困户户均实施1.5个项目,构建了县有扶贫园区、乡有扶贫基地、村有致富产业、户有致富项目的四级扶贫产业体系。县里先后引进了峪口禽业等大型龙头企业,各乡镇建立了特色蔬菜、林木瓜果、畜禽养殖等扶贫产业园区,通过“产业园区+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从股金、薪金、租金等多渠道助力脱贫增收。 带动就业,扶贫微工厂抱团闯市场 11月10日下午,大名县北峰乡前现城村扶贫微工厂生产车间内,50多名妇女正在缝纫机前赶制棉服。扶贫微工厂负责人曹亚涛说,每吸纳一户贫困户政府补贴500元,采购设备、人员培训还有补贴,大大降低了返乡创业门槛。 大名县扶贫微工厂依托农村闲置宅基地、学校等进行新建或改建,县财政给予建设补贴,不足部分还可申请“政银企户保”扶贫贷款解决,重点发展服装、箱包、藤椅编织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吸纳留守妇女等“半劳力”在家门口就业。目前,全县建立扶贫微工厂262家,带动就业1.3万余人,其中贫困户2600余人,月均增收近2000元。 “单个微工厂具有灵活便捷等优势,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也面临采购成本高、市场研判不准、产品销路窄、技工培训难等问题,甚至存在相互压价、恶性竞争等现象。”大名县扶贫办主任张胜利介绍,2017年他们指导企业组建了扶贫微工厂联合会,通过搭建集中采购、信息交流、技能培训、销售等平台,推动扶贫微工厂抱团闯市场。 “各企业通过联合会互通有无、资源互补,既降低了原料采购成本,又增强了承接大订单的能力,从而实现共赢。”大名县西付集村生产服装的扶贫微工厂负责人朱浩杰被推选为联合会会长。联合会成立以来,先后为25家微工厂采购原料62次,节约成本75万元,培训工人4700多人次,有效规避了市场风险,而且由于加工能力提升,一批扶贫微工厂与大客户签署了长期加工协议。 以联合会为依托,大名县扶贫办、人社局等部门对成长性好、带贫能力强的企业重点扶持,精准实施免费管理培训和技能培训,提升扶贫微工厂业主经营能力、带富能力,让贫困家庭有劳动能力的成员掌握“一技之长”,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个,脱贫一家”。 未贫先防,从源头控制贫困增量 今年,大名县龙王庙镇东苑湾村村民赵文章因股骨头置换手术花费7.2万元,通过居民基本医保、大病保险等报销后,个人自付费用仍有4万元,一场大病让本不宽裕的家庭濒临返贫。 正当老赵一筹莫展时,大名县太平洋保险公司工作人员主动登门,详细了解他住院花费情况。原来,大名县防贫保障数据库监测到赵文章有可能因病致贫返贫后,将其纳入防贫救助对象予以救助。不仅是防贫保险金救助,根据赵文章康复情况,村里还为他安排了公益岗位。 坚持关口前移,未贫先防。以现行农村贫困标准的1.5倍设置“防贫保障线”,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保障线的纳入防贫范围,符合救助条件的发放保险金。去年,大名县扶贫办、民政局、教育局等部门通过信息共享,对持续增收能力不强或因病、因学、因灾等造成的贫困边缘群体进行摸排,框定边缘户3549户10348人。县财政每年拿出370万元,针对这一群体创设“精准防贫保险”,一旦有可能发生致贫返贫情况时,由保险公司及时给予救助。除“精准防贫保险”外,大名县太平洋保险公司还创新设立商业补充医疗保险、人身意外险、大田作物险、扶贫车间收益险等防贫险种,综合实施救助。 防贫保险报销审核需乡镇、住房保障、行政审批、市场监管、公安交警等部门分别出具审核意见。为让群众少跑腿,大名县建立了保险公司代办和部门专项联络员制度,除乡镇盖章需群众自己跑办外,其他4项程序全部由保险公司工作人员代办,确保了各相关部门之间无缝对接,提高了救助效率。截至目前,全县累计救助防贫对象152户、发放防贫救助金220万元,未发生一例致贫返贫现象。 “在防贫保险救助基础上,我们还坚持因人因户巩固救助成果。”张胜利介绍,对有劳动能力的返贫对象,为其选择合适的增收产业并提供跟踪服务,对初次创业的给予创业补贴或发放创业扶持贷款,引导其依靠自身力量摆脱贫困增收致富;对弱劳动能力的防贫对象,为其安排力所能及的公益性岗位,帮助其自食其力;对没有劳动能力的老人、残疾人等,为其申请低保、五保救助,全面筑牢防止返贫的“拦水坝”。 “随着近几年扶贫政策、扶贫项目等向扶贫重点村倾斜,重点村的收入水平、基础设施、环境面貌等有了大幅提升,原本基础较好的非贫困村成为新短板,还存在投入不足、基础设施欠账较多等问题。”房延生介绍,去年初该县非贫困村未脱贫人口达1657户4780人,分别占全县的82.6%、81.4%。 为补齐新短板,大名县在邯郸市率先开展非贫困村驻村帮扶工作,从全县抽调270人组成90个工作队,以“大村一对一、小村一带多”的形式,进驻492个非贫困村开展帮扶,制定了党的政策宣传、推动精准脱贫、帮建基层组织、民生实事落实、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五方面职责,明确了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项目实施、人居环境改善、台账资料完善、扶困解难等重点任务。大名县对各工作队保障工作经费,实行责任捆绑,不脱贫不脱钩。 |
关键词:防贫,保险,救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