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长城网 >> 河北精准扶贫网 >> 头条新闻

健康扶贫不是“包”治百病

来源: 河北日报 作者:贾梦宇 2019-08-12 09:12:45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部分贫困地区“超能力”出台保障政策,医保基金面临“穿底”风险;一些贫困户“赖床不走”,甚至争先恐后当“患者”……记者在四川、贵州、甘肃等多个贫困地区走访了解到,一些贫困地区小病大治普遍存在、“伪患者”浪费医疗资源情况屡见不鲜。(据半月谈网8月6日报道)

  农村贫困人口大病兜底工作,是推进并落实健康扶贫工程的重要内容,是实施精准扶贫的重要举措。然而,旨在帮助贫困户避免和摆脱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困境的健康扶贫政策,在一些地方竟然“催生”出“小病大治”“赖床不走”“争当‘患者’”等怪象,不得不让人感到诧异、遗憾。

  这些把医院当“家”、赖着不走、没病装病的“伪患者”到底是如何出现的?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一些贫困户主观上把健康扶贫政策完全当作了“唐僧肉”,想怎么吃就怎么吃,想吃多久就吃多久,甚至片面认为这是应有的“福利”,不要白不要,不吃白不吃。其二,一些贫困地区的兜底政策“关怀过度”:调查发现,现实中一些贫困县的贫困户医保报销比例非常高,有的超过90%,有的县甚至提出“贫困户在县城内住院治疗零支付”,客观上导致小病大治、赖床不走。此外,部分民营医院为套取医保基金,故意诱导一些贫困户小病大治,也催生了一批“伪患者”和赖床不走的“钉子户”。

  健康扶贫不是“包”治百病。那种“不分大小病”、简单“胡子眉毛一把抓”的过度医疗保障“土政策”,明显违背“精准扶贫”的理念和要求。健康扶贫中“伪患者”的出现,不仅占用了大量宝贵的医疗资源,影响了正常的医疗秩序,也让健康扶贫的整体效果打了折扣。对这种现象和倾向,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加以纠正。

  一方面,应尽快研究出台符合实际、可持续的健康扶贫长效保障机制,细化大病病种等相关标准,避免大病兜底的“好经”被念歪。另一方面,监管部门要加大对基层过度诊疗以及欺诈骗保行为的打击力度,让一些贫困户不愿当“伪患者”、不敢当“伪患者”、不能当“伪患者”。

关键词:扶贫,保障

责任编辑:雷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