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长城网 >> 河北精准扶贫网 >> 头条新闻

“孵”出来的乡村致富路

来源: 河北日报 作者:孙也达 2019-05-29 09:13:53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日前,金良孵化厂的工人正在将公母雏鸡进行分类。记者孙也达摄

  “乡村振兴”走笔

  □记者孙也达通讯员牛春富

  “今天出壳率咋样?”

  “还不错,看起来坏蛋不多。”

  5月22日5时许,当人们还在睡梦中时,昌黎县安山镇大田庄村村民刘金良的孵化厂的工人们就已经忙碌起来了。

  这家孵化厂这一天将有数十万只雏鸡破壳而出,所以工人们早早来到厂子。随着搬运工人把一车车刚孵化出来的雏鸡从机械孵化器中推出来,其他工人也很快在各自岗位上忙碌起来,有人负责鉴别雏鸡公母,有人负责防疫,有人负责选雏装箱……

  “我们村搞孵化产业有50多年了,以前几乎家家都有人靠卖小鸡、小鸭挣钱。”大田庄村党支部成员陆丽英说,村里原来都是传统的“火炕”式雏禽孵化,每年一到清明,人们就开始孵鸡、孵鸭,一直持续到夏至前后。

  “孵化温度很重要,要先高后低,然后再升高。”刘金良说,因此,原来村民进行雏禽孵化的时间很受限,想提前和错后都不行,得“靠天吃饭”。

  “后来村民之间存在恶性竞争的情况,雏禽的价钱很低,大家都挣不到钱。”陆丽英说,这使得村里的雏禽孵化产业不得不进行改革。

  于是,村里的几个“能耐人”外出学习孵化技术和技巧,并不断引进现代化的孵化设备。随着设备的改良和技术的进步,“火炕”式孵化逐渐被替代,可进行孵化作业的时间也从原来的两个多月变成了现在的5个多月,大大提高了孵化数量、质量。

  刘金良就是“能耐人”之一,他现在已成为全村孵化产业的“领头人”,20余台机械孵化设备占全村孵化设备总数的五分之一。“我厂子里员工都是村里人,我希望有钱大家一起挣。”刘金良说。

  随着产业发展优胜劣汰,现在专业从事孵化的农户已经不多,全村不过十几家,但村内孵化产业的链条逐渐延伸,村民的分工更加清晰。除孵化厂外,村内还有60余户村民专职干起了育雏厂,10多户村民干起了商贸,专门向外地售卖雏禽。“这些孵化厂、育雏厂提供的工作岗位能覆盖全村300多户,占全村总户数的80%,全村孵化产业的年产值可达2000余万元。”陆丽英不无骄傲地说。

  “我们家现在都是按照客户的要求分类育雏,收入不比搞孵化差!”说起孵化产业分工的好处,经营育雏厂的村民李利平最有发言权,“以前我搞传统的孵化,整天担心出壳率低,挣不到钱。现在育雏只需要把出壳的小鸡、小鸭从孵化厂运回来,养10天左右,根据成活数挣钱,没成本、没风险,还比原来搞孵化挣钱。”

  “机械孵化器在提高孵化产量的同时还提高了出壳率。育雏厂给雏禽最初生长提供了稳定的环境,提高了雏禽的成活率。可以说,我们村的小鸡、小鸭、小鹅质量越来越好了。”陆丽英说,因为质量的提高,辽宁、山东、河南、江苏、广西的客商都会慕名到大田庄村买雏禽。

  “我每年都会到这儿来买雏鸡,因为大田庄的雏鸡质量就是好,成活率就是高啊。”在刘金良家孵化厂门口,来自河南的客商单老板说,他已经在大田庄村买了好多年的雏禽了,有的年头还得排队等。

  对于一个只有500户人口的小村庄,孵化产业发展到如此,是不是已经可以“功成名就”了呢?

  “不行!因为现在我们村的孵化产业主要还是春节和夏初孵化,距离我们全年孵化的目标还差不少。”陆丽英说,村里正在积极谋划建立专业的合作社,希望通过合作社帮村民们联系更加广阔的销路,争取将孵化产业打造成为全年生产的产业,让村民在增收致富的路上更进一步。

关键词:乡村,致富

责任编辑:雷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