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长城网 >> 河北精准扶贫网 >> 头条新闻

爱在大山深处 他们扎根深山 真帮实扶

来源: 长城网综合 作者:郭红 2018-07-09 10:10:00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导语: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增进人民福祉,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不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当前,河北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扶贫开发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要打赢扶贫攻坚这场硬仗,就要依靠广大党员干部。只有党员干部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想方设法带领群众脱贫,才能啃下扶贫这块硬骨头。在河北,有这样一群扶贫干部。用最美好的年华,扎根在最艰苦的地方,啃最难啃的骨头,拔最难拔的寨……脱贫攻坚的最后战役,已然吹起了冲锋号。他们,正是千千万万冲在扶贫最前线战士的缩影。【扶贫人物志】系列作品,讲述这些优秀扶贫干部的扶贫事迹。本期第三篇,讲述那些爱在大山深处,扎根深山,真帮实扶的那些干部。他们挽起了裤脚、扛起了锄头,投身在脱贫攻坚的火热实践中,为贫困山村建设添砖加瓦。

  “老黄牛”张永安:奏响脱贫进行曲

  政策越来越好,村里一天一个样!”当了20多年千家营村党支部书记的张库,怎么也不会想到,在扶贫工作队入驻该村后,千家营人的生活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千家营村,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阳原县东城镇,属于河北省深度贫困村。这个村成为了扶贫攻坚的“硬骨头”。截至2017年年底,该村共有贫困户102户,共计213人,共有3824.5亩耕地,虽然耕地丰富,但是这里水资源匮乏,没有水浇地,全是靠天吃饭。摆脱贫困是千家营人的最大梦想。

  村里来了个给村民办事的第一书记

  一片黄土裸露的山地旁,映入眼帘的是依山而建的一间间土坯房和土窑洞。这些房子已十分破旧,有的甚至出现了墙体开裂、屋顶塌陷的情况。山大沟深,土地贫瘠,生存环境恶劣,是千家营村给人的第一印象。

  深度贫困村的现状,让来到这里的张永安内心倍感沉重。

  张永安(右一)向村民们介绍扶贫政策。记者周亚彬摄

   “肉驴+光伏发电”架起产业扶贫四梁八柱

  扶贫工作并不是一帆风顺。刚驻村时,张永安憋着一股劲就想大干一场,不料遇到了其他扶贫干部也常遇到的问题:干部干得热火朝天,村民们的积极性却并不高。难道是贫困户们太懒了吗?经过走访后,张永安总结道:穷了几代人,懒,本质是因为看不到希望后的一种消极。

  要想真脱贫,要想让大家对生活充满希望,就得发展产业,让农民增收致富。

  进村后,张永安了解到千家营村有养驴的传统,这让他心里豁然开朗,“原来增收的产业一直就在咱们身边!之前村民养驴是散养,缺少统一安排,形不成规模效应,联系不到收购企业,换个思路就能创造一片新天地。”

  于是,在张永安的带领下,千家营村大力推进肉驴养殖扶贫项目建设,采取“农户+企业”的方式,按照“政府扶持、企业带动、金融帮助、贫困户积极参与”的模式,建立“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合作平台,以肉驴养殖为纽带,把农民、企业、市场紧密联系起来,实现多方合作共赢。该项目占地70余亩,计划投资1500万元,养殖规模1000头,已于2018年4月初全面开工建设,预计8月底完工并投入使用。

  正在建设中的肉驴养殖厂。记者骆梓炫摄

  张永安向记者展示千家营新村设计规划。记者周亚彬摄

  真正让村民们“想都不敢想的好事”还有一件,那就是他们终于可以告别破旧的土房,搬入新房子了。

  千家营村位于山坡上,交通不便,大大限制了村里的发展。再加上一些村民居住的窑洞年久失修,已经成了危房,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在县政府和镇政府的协调下,全村即将整体搬迁到村头南侧3公里的平地上,原村所在的位置将变成耕地。

  “有水泥房的家,屋里是瓷砖地面,还有卫生室、村史馆、小超市和戏台……崭新的千家营村会让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张永安说。

   “老黄牛”甘当群众贴心人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张永安带着感情真心扶贫,对待村民像是对待自家人一样,这让大家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永安哥平时经常为了扶贫的事工作到半夜十二点。”扶贫工作队的梁岩纯告诉记者,贫困户常建国去世后,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的张永安抬棺走了七八里山路,他回来后疼得睡不着觉。“我劝他要不休息一两天,但他贴了一副膏药就继续工作了。”

  扶贫工作队在养老院和村民们谈心。记者骆梓炫摄

  记者手记:

  不久的将来让千家营村彻底脱贫

  在张永安简陋的住处,墙上挂着一张千家营村的地图,这幅图寄托了乡亲们的美好梦想,也描绘着祖祖辈辈千家营村百姓的梦想。

  “以全村"四位一体"易地搬迁为重心,以截潜流引水和打井取水工程为重点,以肉驴养殖基地建设为龙头,以光伏发电和种植结构调整为补充,大力推进各项扶贫项目建设。通过这些措施,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就可以让千家营村彻底脱贫!”张永安坚定地说。

  站在千家营村山坡上,张永安眺望着远方,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扶贫干部说:

  既然选择了扶贫,就要干出成绩,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如果干不好,我就不走了!

  有水泥房的家,屋里是瓷砖地面,还有卫生室、村史馆、小超市和戏台……崭新的千家营村会让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就可以让千家营村彻底脱贫!

  扶贫百姓说:

  我们村引下了山泉水,打通了深井水,终于用水不再困难了。

  几块板子搁在那儿,不烧油、不喝水,一年就能增收3000元。

  靠着这些蓝板板,坐在家里就能增收,这种好事以前想都不敢想。

  永安哥平时经常为了扶贫的事工作到半夜十二点。我劝他要不休息一两天,但他贴了一副膏药就继续工作了。

  “第一书记”孙国亮:这个村不发展好我就不回去

被评为2017年度最美阳原人的孙国亮 记者 刘潇 摄

  体重从180斤到150斤;从村里人眼中的大城市“老师”到整天在地里忙活的“第一书记”……3年来,孙国亮不仅改变了自己的生活轨迹,而且为河北省张家口市阳原县四十亩滩村带来了新变化:外出打工的村民纷纷回来搞建设,村里盖起了一座座蔬菜大棚。如今,村庄美了,村民也富了。

  当记者来到村里见到孙国亮时,他正在大棚里和村民一起架西红柿秧苗,黝黑的皮肤,粗糙的双手,带土的衣服,一副老农民的形象。完全看不出他曾是河北警察职业学院的一名教师。

  挨家挨户走访找准脱贫良策

  航拍四十亩滩村全貌记者刘潇摄

  3年前,刚从石家庄来到四十亩滩村任第一书记的孙国亮,有一肚子的苦恼:“孩子面临高考,老婆身体不好,我们夫妻俩没少为扶贫这事产生分歧,有村民觉得我可能就是来走过场。”孙国亮说,“但是困难再大,也没有扶贫事业大。”

  大棚建设资金短缺妻子把孩子上学的钱塞到他手里

  目标是定下了,可是大棚的建设资金让孙国亮犯了难,一期建20个大棚,总投入得70万元。可四十亩滩村是贫困村,账上一分钱没有。

  正在巡视大棚的孙国亮记者刘潇摄

  为此,孙国亮多次跑有关部门,终于有了眉目:乡里答应扶贫资金给35万,上级整合资金支持15万,缺口的20万,可申请大棚补助。但这些钱,都要等项目建成验收后才能拨付。

  两个月后,眼看着大棚要完工了,施工企业却来堵门了,让孙国亮支付第一期建设款20万元。大棚要验收完工后扶持资金才能拨付,村集体账户上又没有钱。这可难住了孙国亮,孙国亮的妻子看到孙国亮每天着急犯愁的样子,心里特别难受,她把给孩子上学准备的6万元钱塞到丈夫手里。随后,村支书垫了4万元,又通过其它渠道筹措到剩余的款项,这才把施工企业的工程款付了。

  “感谢党给我们派来了这样的好书记”

孙国亮正在和村民交谈 记者 骆梓炫 摄

  孙国亮记者张艺萌摄

  大棚建成后,由新成立的贫困户合作社规模经营。统一种植、统一销售,让村民挣三金,每天男工80元,女工60元。孙国亮是免费劳力,跟着大伙一块干,不领工钱。

  腊月二十八,村里响起了鞭炮声。村民们聚到村委会领取薪金和股金。几个老人拿到钱,紧紧攥着孙国亮的手:“孙书记,好人呐、贵人呐!感谢党派来了这样的好书记!”看着村民们集体在那儿开心地数钱,孙国亮的眼圈又红了。

  主动要求留任一年“不带好这个村我就不离开”

正在巡视西红柿大棚的孙国亮 记者 刘潇 摄

  孙国亮告诉记者,2018年他不仅要持续让百姓挣“三金”,还要把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总书记精准扶贫的指示精神贯彻始终,在扶贫路上,继续带领四十亩滩的村干部和群众探索新的发展项目,做好乡村旅游事业。争取早日让村民们脱了贫,致了富,奔向小康。

  记者手记:

  一个人感动一个村

  “从开始到现在,我没多拿一分钱,出车、出工,但干得也很开心。”四十亩滩村党支部书记杨兆秀是孙国亮驻村的工作伙伴,两年多的相处两个人更成为了好兄弟。一说起孙国亮,杨兆秀总是反反复复地说着一个词——“感动”。

  “被孙书记感动,我也跟着孙书记学了很多东西。”村委会委员杨子胜更是孙国亮的铁杆粉丝。

  “孙书记图啥呢?不就是叫老百姓致富吗?孙书记都这么干了,咱有啥理由不好好干?”在大棚打工的大姐刘仲平说,“我们干活都可自觉呢,根本不用监工。”

  两年多来,四十亩滩村的变化不仅仅是建起了一排排蔬菜大棚,也不仅仅是贫困户们拿到手的“三金”,而是从村“两委”班子到普通村民的精神气儿变了。班子更团结了,带领大家发家致富的心情更迫切了;村民们看到希望了,奔头更足了……

  扶贫先扶志,只有真正激发村民们发展的内生动力,扶贫才能解决根本问题。孙国亮做到了,他以榜样的力量感动着四十亩滩村,为其带来了巨大的精神财富。

  扶贫干部说:

  困难再大,也没有扶贫事业大。

  2018年是四十亩滩村发展乡村旅游的关键一年,村民们需要我,我得留下来再干一年,不带好这个村,我就不回去!

  争取早日让村民们脱了贫,致了富,奔向小康。

  扶贫百姓说:

  孙书记,好人呐、贵人呐!感谢党派来了这样的好书记!

  孙书记,留下来吧,我们离不开你。

  “第一书记”赵红生:群众认可我,我就留在这

  最近这段时间,邯郸市大名县白庄村可以说喜事多多、好事连连。“街宽了、路平了、孩子们上学也不愁了,我这看病难的问题也解决了,真是多亏了党的精准扶贫好政策!”贫困户杜志国拉着邯郸市食药监局驻白庄村第一书记赵红生的手激动地说。

  在白庄村走访的赵红生(左一)和当地村民。记者周亚彬摄

  理思路 定规划 探寻发展新路子

  白庄村位于邯郸市大名县城西北20公里处,共有470户村民,经济发展滞后,2015年确定为贫困村,2016年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0户144人。像杜志国这样的贫困户,白庄村还有不少,这让刚刚来白庄村担任第一书记的赵红生感到心酸。

  通过座谈走访,他了解到“行路难、上学难”是长期困扰该村的突出问题,严重制约了当地农村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民有所呼,我有所应。赵红生决定从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着手,解难题、办实事,把破解难题当作扶贫攻坚的一场硬仗来打。

  “并不是说一定要干什么大事情,能帮助群众解决一件小事情,群众就会发自内心的感激,也会让自己感到非常温暖和温馨。”在赵红生的带领下,驻村工作队履职尽责,激情工作,扎实推进基层党建、产业扶贫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修路让群众出行不再难

  水泥硬化后的村里街道。记者周亚彬摄

  5米宽的出村路。记者周亚彬摄

  要想富,先修路。修路成了驻村工作队亟需解决的问题。经过多方联系和协调,他们先后争取投入资金189万元,对原不足4米宽、年久失修、坑坑洼洼的出村路进行拓宽硬化。2017年6月2日,一条路面宽5米,总长度1600米的出村路重修硬化工程顺利竣工通车;同时,村内2500多米长的土面街道也进行了硬化,彻底改变了白庄村村民出行难的问题,真正把致富路便民路修到了每个村民的家门口,赢得了群众的广泛好评。“没想到这么多年出行难的问题,驻村工作队真的就给解决了,真是给村里做了件大好事啊!”白庄村党支部书记白付山激动地说。

  升级改造供水管道让大家伙喝上安全水

  村里家家户户用上了自来水。记者周亚彬摄

  由于地势原因,西高东低,再加上原来供水管网老化,管道细、压力不足,造成该村中西部的村民经常喝不上水,水龙头成了家里的摆设,只好长期饮用自家打的浅井水,不仅水咸,水质也无安全保证。在扶贫工作队的努力和县水利局的支持下,投资12万元,对村内自来水管道进行了升级改造。新铺设主管道3000余米,管径由原来的9cm升级为12.5cm。目前,群众用水方便、安全有保障。过去吃水困难的历史“一去不复返”,广大村民看着白花花的自来水哗哗流出,笑在脸上,美在心里。

  新建小学解决孩子上学难问题

  用来建造新教学楼的空地。记者周亚彬摄

  原白庄小学办学条件简陋、师资严重不足,已停办多年,300多名适龄儿童只能外出求学,村民每年需支付各种费用约300万元,导致很多家庭因学致贫。赵红生急村民所急、想村民所想,经与杨桥镇中心学校领导多次沟通协调后,投资10万元,硬化校园1000平方米,整修了教室,购置相应教学设备,恢复了村小学招生。同时,经过积极协调,县教育局批准了200万元的白庄村小学三层教学楼项目,现已进入招投标环节。宽敞明亮的新教学楼即将拔地而起。

  积极谋划增收产业 带领群众找到脱贫出路

  虽然取得了一些扶贫成绩,但是赵红生还是马不停蹄地为村里的未来谋划着。“群众认可我这个赵书记,我就要留在这里,哪也不去,一定要与群众一起找到脱贫出路!”他告诉记者,结合白庄村村民在保定白沟建厂、经商人员较多的实际优势,目前已经积极引导有识之士回乡建厂创业。通过建设毛绒玩具加工企业、扶贫就业基地,打造全省第二个毛绒玩具加工新“白沟”,带领家乡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记者手记:

  选择了扶贫也就选择了脚踏实地

  驻村工作繁重,离家又比较远,照顾不上家庭是常态。赵红生平时半个月才回家一次,有的时候忙了更是顾不上家里的事,今年“五一”的三天假期赵红生就是在白庄村的工作中度过的。“去年要了二胎,现在小儿子才一岁,由于长时间不回家,现在回去抱孩子,他还哭呢。”赵红生说这些话时,透露出一丝对家人的愧疚。但是想到在白庄村还有更多个困难家庭需要自己的帮助,他就又充满了干劲。

  “选择奉献,就选择了收获;选择了扶贫,也就选择了脚踏实地,”赵红生说,在村里扶贫,做农村工作,会给人一种踏实感和责任感,这份责任感会一直支撑着自己坚定地走下去。

  扶贫干部说:

  并不是说一定要干什么大事情,能帮助群众解决一件小事情,群众就会发自内心的感激,也会让自己感到非常温暖和温馨。

  群众认可我这个赵书记,我就要留在这里,哪也不去,一定要与群众一起找到脱贫出路!

  选择奉献,就选择了收获;选择了扶贫,也就选择了脚踏实地。

  扶贫百姓说:

  街宽了、路平了、孩子们上学也不愁了,我这看病难的问题也解决了,真是多亏了党的精准扶贫好政策!

  没想到这么多年出行难的问题,驻村工作队真的就给解决了,真是给村里做了件大好事啊!

  真干事、真帮扶、真用心。                                   (据新华网、长城网、河北日报等综合)

关键词:扶贫人物志,扶贫,第一书记

责任编辑:刘世柠